在北京和平門往南不遠處,有個地名兒叫虎坊橋,這里也算是北京城比較知名的地區,除了離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廠很近之外,附近也有不少出名兒的建筑或古跡,比如虎坊橋十字路口西南角,有享譽京城的湖廣會館,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無數藝界名伶在此獻過藝;西北角,有京華印書局舊址(有人說這里是中華書局舊址是錯誤的),這是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創辦的強學會書局改組而來的官營印刷機構,1884年組建;東北角坐落著著名的晉陽飯莊,以三晉特色飲食而著稱;晉陽飯莊旁邊就是“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故居,名曰“閱微草堂”,這里原為威信公故第,威信公就是清初名將、岳飛二十一世孫:岳鐘琪。 我們在這兒轉了半天圈兒,即沒看見虎,也沒看見橋,那么虎坊橋的名字是因何而來呢?您還別說,這塊兒原來還真有橋,也有老虎,虎坊橋本身就是橋的名字。大概在明清時期,這里有條小河,說是河,其實是一條由北向南流的溝渠,一直通向先農壇附近的葦塘。這條溝渠的位置就在京華印書局舊址西側,所謂“虎坊橋”就是這條溝渠上的一座石橋,規模不算大,橋的大概位置在虎坊橋十字路口的西邊兒一點兒。后來溝渠填平了,橋也就沒用了、拆了、修成了路,虎坊橋三個字卻一直在沿用,成了地名。而“虎坊”二字,真的是因為老虎而來,那么老虎在哪兒呢? 這得打明朝開始說:其實封建王朝有個基本的規律,就是開國的和早期的皇帝一般都是比較勵精圖治的,因為江山剛打下來嘛!怎么也得勤快一點兒,下功夫治理一番,等到江山安泰、四海升平了,皇帝們也就該“享受生活”了。明朝皇帝也不例外,從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到成祖朱棣平定北元,著實費了一番功夫。可是后來呢?明朝皇帝“愛玩兒”是出了名兒的吧?比如“蛐蛐兒皇帝”、“木匠皇帝”、“煉丹皇帝”等等。最離譜兒的要數正德皇帝朱厚照,家里待不住的朱厚照不但經常帶著侍從繞世界游玩取樂,還不跟大臣們打招呼偷偷溜出北京城。不過他最愛玩兒的是打仗,任命自己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還改了名字、自稱“朱壽”,在土木堡之變時隔七十余年后,玩兒了一把御駕親征,戰績倒是挺不錯的,親自導演了應州大捷,還手刃了一位敵軍。 這都不算什么,在家感到憋悶的正德皇帝,沉溺于豹房之樂。這豹房倒也非朱厚照“原創”,而是貴族們豢養虎豹等猛獸以供玩樂的地方。朱厚照的豹房新宅位于皇城西北,耗資數十萬白銀。實際并非動物園,既是明武宗居住和處理朝政之地,也包括他的私人妓院、校場、佛寺,當然少不了動物。朱厚照命人買來大量猛獸試驗,發現豹子最為兇猛靈動,因此多養豹子,豹房之名也是由此而來,除了豹子,也有老虎。要說養老虎,也非明武宗首創,明朝歷來有養老虎的傳統,不光是老虎,大象、鷹……什么都養(其實清朝也養)。不過朝廷養老虎一般都是經過馴化的,以供皇帝賞樂,有時候還跟著參加朝會,可能是為了彰顯皇帝統治天下一切生靈的威嚴吧!所以說,不經過馴化的野獸,怎么能讓它們靠近尊貴的皇帝呢?但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同志則不同,他為了尋求刺激,想過一把打虎英雄的癮,竟然派人抓來沒經過馴化的老虎,結果呢?猶豫了半天還是沒敢上前PK,他讓常陪著自己玩兒的錦衣衛指揮使錢寧代勞,差點兒沒把錢寧嚇尿了褲子! 扯得夠遠的了,不過是為了告訴您明朝皇帝多么的喜歡老虎。那時候北京養虎的地方不止一處,以至于后來北京以虎命名的地方可不少,比如大石虎胡同、小石虎胡同、三虎橋、花虎溝、老虎廟、虎背口等等,這些地方是否都是養老虎的呢?咱們留著后邊兒慢慢考證吧!當年北京城養老虎的主要場所,是皇城內部、位于太液池西北的虎城,這是深挖的一處地下井,上面筑有圍墻,可以從上向下的看到老虎在里面活動、咆哮。此外就是咱們今天說的虎坊橋,虎坊橋應該說是北京所有帶虎字的地名兒中最知名的一個,這里是因橋而得名,而橋則是因“虎房”得名。那時候,虎房是除虎城外,最大的養虎場所。清代的典籍中有過記載,稱:“虎坊橋在琉璃廠東南,其西有鐵門,前朝虎圈地也。”由此可見,此地不同于皇宮的虎城,不是深挖的地下井,而是在地面建筑里圈養,因此稱作虎房,后來演變成了虎坊。 為了防止老虎逃出來傷人,虎房還加了大鐵門。在虎坊橋不遠處有條鐵門胡同,應當就是當初虎房西側鐵柵欄門的所在地。剛才我們還提到了大象和老鷹,咱們從虎坊橋向北,到了和平門再向西,宣武門附近有條未英胡同,這里在清朝叫喂鷹胡同;接著向西,到了國華商場那個位置,如今叫長椿街,早先呢,這里叫象來街,是明清時期養大象的地方;我們再回到虎坊橋路口,向西不遠有騾馬市大街,向東有珠市口,珠市口在過去叫“豬市口”,是生豬交易所。咱們這么轉悠一圈兒一看,現如今肯定是很繁華的了,但是在過去,這一片敢情還是動物飼養區呢! 注:插圖及封面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