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五十年的前因后果3:一賭國運,大陸政策的初次嘗試 作者:桅桿 大陸政策:日本是一個島國,一直心存進軍大陸的夢想。早在1590年(明萬歷18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就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的戰略構想,是日本“大陸政策”的最早提出者和實踐者。1591年(萬歷19年)6月,豐臣秀吉在給朝國王的國書中稱:“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于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其侵略中國的野心毫不掩飾。但這一次,表面上說要借道朝國進攻明朝,實則以借道為名進攻朝國,行假道滅虢之計。當時朝國是明朝的附屬國,還對明王朝比較忠心,日本的要求當然被拒絕。 次年4月,豐臣秀吉調動16萬日軍,渡海進攻朝國。明朝收到朝國求援后,隨即抗日援朝。經過2個階段、歷時7年的萬歷朝國戰爭,最終大敗日軍,使其大陸政策的第一次嘗試鎩羽而歸。其后300年間,由于國力不濟,日本在大陸政策上再未采取實際行動,但其心始終未死。19世紀20年代,日本軍事思想家佐藤信淵在其《宇內混同秘策》中寫道:“天皇大御國乃大地最初生成之國,若能以其根本為經緯,則全世界悉為郡縣,萬國君長皆為臣仆;皇國開發他邦,必由吞并中國而肇始;當今世界萬國之中,皇國最易攻取之地,莫過于支那國滿洲;故皇國之征服滿洲,遲早雖不可知,但其為皇國所有,則屬無疑”。佐藤信淵還描述了先奪取滿洲,再奪取北京、南京,徐圖東南亞和南亞各國的擴張路徑。 明治維新之后,曾兩任首相的山縣有朋則進一步發展并完善了日本的大陸政策,提出了進攻亞洲大陸的“利益線”理論:把整個日本本土的疆域稱為“主權線”,把朝國、中國等周邊鄰國的疆域視為日本的“利益線”。他認為:僅僅防守主權線,已不足以維護日本的獨立,必須將防線向前推進,即將防線推進到朝國和中國,保衛利益線。自豐臣秀吉以來,歷代日本野心家,都把占領中國大陸作為日本夢寐以求的目標,一旦國力允許,就會蠢蠢欲動。綜合而言,日本的大陸政策,大致有五個步驟:一是攻占臺島,二是吞并朝國,三是吞并滿蒙(中國東北),四吞并中國,五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當然,隨著國力提升和外部形勢的變化,日本的大陸政策也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但其核心目標一直指向中國。這是確定無疑的。 開始擴張:國力強盛即對外擴張,這在歷史上似乎是一個定律,島國日本當然不會例外。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開始以西方為師,西方列強的擴張思想和日本的大陸政策不謀而合。因此,國力上升之后的日本,遂“不甘處島國之境”,再次走上對外擴張之路。1868年,明治天皇頒布一道御筆信,與百官諸侯相誓道:“意欲繼承列祖偉業,不問一身艱難,親營四方,安撫汝等億兆,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其開疆拓土的擴張之心溢于言表。由于日本周邊,不是中國本土,就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其擴張目標,就是侵略中國。 1875年,日本武裝入侵朝國,并以武力為后盾,逼迫朝國于1876年簽訂了《日朝修好條規》。這個條約表面上“日朝修好”,實質是無視中國的宗主國地位,意欲在朝國排除中國勢力。這也是朝國淪為殖民地的起點。 1879年,日本出兵吞并琉球,準備作為進攻臺島的跳板。當時,朝國和琉球還都是中國附屬國,日本進攻或吞并這兩個國家,矛頭實指中國。這也是日本侵略中國的起始。隨著國力的持續增強,日本擴張的胃口也越來越大。到19世紀80年代末,日本吞并朝國和進攻中國的“大陸政策”基本形成,并著手準備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甲午戰爭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爆發的。 一賭國運:在日本近代歷史上,曾發動三次以“國運相賭”的對外戰爭,甲午戰爭是其中的第一次(另外兩次分別是日俄戰爭和太平洋戰爭)。 之所以說是“賭國運”,是因為日本當時在綜合國力上并不占優。中日兩國從19世紀60年代初,幾乎同時開啟了自強之路,中國是洋務運動,日本為明治維新。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兩國的綜合實力均大幅上升。相比于日本,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經濟規模遠超日本。在此期間,洋務派大量購買西方先進裝備,軍事實力(當然是指硬件)當時也相當強悍。甲午開戰前,大清海軍僅北洋水師的實力就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何況還有實力不俗的南洋水師;大清陸軍96兵力萬人,是日本陸軍的4倍,且裝備水平也超過日軍,同建制部隊火炮數量是日本的2-3倍。 但日本一直把中國當假想敵,一直關注著中國的軍備發展,并自1890年開始,每年均拿出國家財政收入的60%用于發展軍備。明治天皇每年從宮廷經費中撥出30萬日元,并從文武百官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用于發展日本海軍。至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規模已經略超北洋水師。日本還通過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長期深入中國內陸,搜集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民情等各方面的情報,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斗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 反觀清廷,其注意力主要放在西方列強上,認為列強只求貿易,不求土地;且盲目自大,長期視東洋為“蕞爾小國”,根本沒有把虎視眈眈的日本放在眼里。雖然列強環伺,卻不注重積蓄國力,不重視軍備,“修園子重于買軍艦”。北洋水師自成立后,海軍軍費就一直不足。加之貪腐盛行,精神頹廢,訓練不足,未戰而勝負已定。甲午之敗,非“器”不如人,實“制”不如人,敗在國家體制落后上。 豪賭成功:1894年(清光緒20年,甲午年)2月,朝國爆發東學黨起義并迅速蔓延,朝國無力對付,國王李熙急忙向其宗主國大清王朝求援。清廷派遣葉志超和聶士成等率2000清軍出兵朝國。準備多年的日本認為時機已到,便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由,也派兵進駐漢城。日軍在臨出發前,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訓令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得施行認為適當之臨機處分”。實質是授權大鳥圭介挑起事端,為發動戰爭尋找借口。至此,日本的戰爭準備已經就緒。 后東學黨起義軍與朝國達成和議,局勢恢復平靜。危機解除后,朝國要求中、日兩國從朝國撤出軍隊,并就撤軍事宜進行談判。但日本不僅不撤兵,反而向朝國增兵,致使中國、朝國與日本之間的撤兵談判破裂。6月22日和7月14日,日本兩次向朝國發出“絕交書”。7月23日凌晨,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朝國守軍,挾持了朝國國王,解散朝國親華政府。隨即扶植國王的父親李昰應上臺攝政,組建親日政府,一舉控制了朝國。之后,日本唆使親日的朝國政府與清廷斷絕關系,并“委托”日軍驅逐駐朝清軍。 面對日本在朝國的種種挑釁舉動,清廷也開始向朝國增兵。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黃海豐島海面偷襲增援朝國的清廷軍艦,擊沉清軍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挑起了甲午戰爭。補充說明一下:日軍慣于偷襲,不僅甲午戰爭,后來的日俄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等都是從日本偷襲開始。8月1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在陸上,兵力火力均占優的清軍在平壤戰役中失敗,狂奔五百里,一路逃過鴨綠江,回到國內;在海上,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慘敗。戰火隨即燒至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 11月22日,日軍攻陷旅順口,制造了旅順大屠殺,4天之內屠殺了2萬多中國居民。這也是日本近代在中國第一次大規模屠殺平民事件。之后,日軍沿遼東半島一路北上,至1895年3月,日軍占領整個遼東半島,前鋒抵達營口一線。1895年1月23日,日軍在山東半島的榮成登陸,2月3日攻占威海衛,2月17日攻占劉公島,整個威海衛海軍基地全部陷落,北洋水師至此全軍覆沒。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大獲全勝,第一次“賭國運”大獲成功。甲午慘敗,標志著大清王朝30多年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從此加速沉淪;而日本卻信心倍增,其侵略野心加速膨脹,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