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白額燕鷗(拼音:bái é yàn ōu);學名:Sternula albifrons (Pallas, 1764)。白額燕鷗,又名小燕鷗,為鷗科白額燕鷗屬的鳥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荷蘭。是外觀小巧纖細的燕鷗,在海灘、河岸及湖岸的沙質和巖質基質上建立繁殖巢區,有時與其他燕鷗一起。容易被忽視,除非在巢區發出吵鬧聲或出現圍攻行為。飛行時拍翅快而深;射入水中捕捉小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2016)列為:無危(LC) 身體長約21-25厘米,翼展41-47厘米。白色額羽;頭頂和枕部為黑色,在冬季微綴有白點,喙黑色,腿暗淡;上體瓦灰色,下體白中沾灰;白色尾部具有深叉;喙和足為黃色,喙尖黑色。雖然度冬成鳥與(普通)燕鷗外型近似容易混淆,但很容易從較小的體型來辨識。

▲一對較大的鳳頭燕鷗中的非繁殖羽白額燕鷗(大小差異),注意觀察從肩部延伸到翼尖的黑色條紋 
▲幼鳥

▲亞成


▲非繁殖羽
亞種與分類 Subspecies and Taxonomy白額燕鷗指名亞種(Sternula albifrons albifrons),在中國分布于新疆等地,分布歐洲到北非和西亞,模式產地在荷蘭; 白額燕鷗普通亞種(Sternula albifrons sinensis),在中國分布于東部沿海、西至內蒙古、陜西、四川、云南等地,分布到東亞(俄羅斯東南部到日本、東南亞、菲律賓)和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北部和東部海岸,模式產地在中國; 白額燕鷗非洲亞種(Sterna albifrons guineae),非洲西部和中部。 白額燕鷗喜棲息于海邊、江河,常常呈小群飛翔,食小魚、昆蟲等。通過跳水捕魚來覓食,求偶時雄鳥會向雌鳥送出小魚。其叫聲是一種響亮而獨特的吱吱聲。
這是一種遷徙性很強的沿海海鳥,通常在在進步的潮汐線上或在咸水湖和咸水沼澤溪流中只有幾厘米深的淺水中捕魚。它是所有燕鷗中活動最近岸的一種。 
它在5月-7月間繁殖,成對或小的單一群體,通常是1-15對,很少超過40對。白額燕鷗全年都是群居的,通常以單一、小群或較大的分散群體為食,在魚苗豐富的小濕地,會有數以千計的聚集。在繁殖季節之外,白額燕鷗經常在潮汐小溪、沿海瀉湖和鹽場活動,并可能在海上覓食。 
白額燕鷗的食物主要包括小魚和3-6cm長的甲殼類動物,以及昆蟲、環帶蟲和軟體動物。在蘇格蘭的白額燕鷗主要以小魚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包括鯡魚、沙丁魚和蝦。在葡萄牙的白額燕鷗主要以沙丁魚和蝦虎魚為食,這是研究地區最豐富的魚種。??【濕地的力量】白額燕鷗上演“空中雜技” ,弄丟小魚再次叼住  ▲白額燕鷗的叫聲,由Jordi Calvet,2021-04-30錄于西班牙埃布雷三角洲 白額燕鷗在溫帶和熱帶歐洲和亞洲的海岸和內陸水道上繁殖。繁殖時間可能與魚類豐度的高峰期相吻合。北方的繁殖從7月下旬開始離開,首先前往換羽地點,在那里他們形成大型的棲息地,然后繼續往南走。白額燕鷗在礫石或碎石海岸和島嶼上群居筑巢。也可能在干燥的泥灘上筑巢,但顯示出偏愛被鹽水或淡水圍繞的小島,在那里可以捕獲小魚,而不需要大量的覓食飛行。它在地面上產下2-4個蛋。像所有的燕鷗一樣,它對自己的巢穴和幼鳥具有強烈護巢性,會攻擊入侵者。



白額燕鷗有很強的遷徙性,會在亞熱帶和熱帶海洋過冬,最南分布到南非和澳大利亞。在中國,廣布于沿海一帶,為旅鳥或夏候鳥,遷徙時溯長江向西,旅經四川內陸。 白額燕鷗的繁殖種群可以在歐洲大部分地區找到,散布在非洲部分地區的海岸和內陸,在亞洲西部、中部和極東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澳大拉西亞的北部地區。遷徙的個體將范圍擴大到包括非洲大部分海岸、阿拉伯半島、印度西海岸以及東南亞和大洋洲大部分水域,包括新西蘭。夏威夷也有一個季節性繁殖的群落。 該物種的分布范圍非常大,因此在分布范圍標準(出現范圍<20,000平方公里,且分布范圍、棲息地范圍/質量或種群數量下降或波動,以及地點少或嚴重破碎化)下,并不接近易危的門檻。盡管種群趨勢似乎在下降,但根據種群趨勢標準(十年或三代內下降>30%),相信下降的速度不足以接近易危的閾值。種群規模非常大,因此沒有接近種群規模標準下的易危門檻(<10,000個成熟個體,估計十年或三代內持續下降>10%,或具有特定的種群結構)。由于這些原因,該物種被評估為最不關注。 19世紀初,白額燕鷗是歐洲海岸、河流和濕地的常見鳥類,但在20世紀,由于棲息地的喪失、污染和人類干擾,沿海地區的種群數量減少。 內陸種群的損失更加嚴重,因為由于水壩、河流調節和沉積物的抽取,白額燕鷗已經失去了大部分以前的棲息地。在許多歐洲國家,白額燕鷗的數量已經減少或滅絕,以前在多瑙河、易北河和萊茵河等大河上的繁殖地已經消失。如今,歐洲只有少數河系擁有合適的棲息地;法國的盧瓦爾河/阿利爾河、波蘭的維斯圖拉河/奧德拉河、意大利的波河/提契諾河、拉脫維亞的道加瓦河、立陶宛的內穆納斯河、克羅地亞的薩瓦河以及匈牙利和克羅地亞的德拉瓦河。塔古斯河和多瑙河下游的白額燕鷗的數量都還是個未知數。 德拉瓦河的白額燕鷗種群是受威脅最大的之一。老式的水管理方法,包括河流調節和沉積物提取,危及到剩余的一對白額燕鷗。只有15對鳥兒仍在匈牙利和克羅地亞邊境的大面積沙岸或礫石灘上繁殖。世界自然基金會及其合作伙伴參與了保護這種鳥和這種獨特的歐洲河流生態系統的工作。白額燕鷗列為了《保護非洲-歐亞大陸遷徙水鳥協議》(AEWA)適用的物種之一。并被列入《移棲物種公約》的附錄II,它還被列入《伯爾尼公約》的附錄II。在歐盟,它被列入《鳥類指令》的附錄一。 白額燕鷗(小燕鷗)是由德國博物學家彼得-西蒙-帕拉斯在1764年描述的,并被命名為Sterna albifrons。 The little tern (Sternula albifrons) is a seabird of the family Laridae. It was formerly placed into the genus Sterna, which now is restricted to the large white terns. The genus name is a diminutive of Sterna, "tern". The specific albifrons is from Latin albus, "white", and "frons", forehead. The former North American (S. a. antillarum) and Red Sea S. a. saundersi subspecies are now considered to be separate species, the least tern (Sternula antillarum) and Saunders's tern (Sternula saundersi).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們無知的像個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