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札記:有能力為他人做事 ——2018年河南省中小學教育科研普及培訓班 2018年11月25日、26日,參加了河南省中小學教育科研普及培訓班,時間雖然很短,但聆聽了專家、校長、班主任和一線教師的分享,還是有很多體會的,把自己的感想羅列于此,以作存念。 這兩天學習,主要聆聽了鄭州市教科所張五敏所長、中原油田教科所何可貴所長的報告,聆聽了鄭州惠濟區實驗小學、信陽第九中學校長的發言,還聽了一節作文課和班主任的經驗交流。內容還算豐富。任何一次學習,無論專家講得如何,只有深入進去,注重反思,才會有所收獲。也許是我還有一點學習內驅力,教科研的底子尚薄,我受到的啟發還是挺大的。 我用“有能力為他人做事”作標題,是受何可貴所長的啟發,他說,人生的幸福在于三個方面:一是家庭幸福;二是有能力為他人做事。三是個人成長。“家庭幸福”和“個人成長”都可以理解,家庭是幸福的港灣,努力成為自己是人生的終極目標。我重點說的是“有能力為他人做事”,我認為這句話里有三個關鍵詞:一是“有能力”。“有能力”是指一個人要有被需求,只有被需求才有市場,才會找到自己的意義和價值,才會有成就感和尊嚴;當一個人無能為力時,是蒼白的衰弱的表現。二是“為他人”。人是社會中的人,只有利他才會利己,助人即達己,“為他人”就是為自己,但在事務中我們常常只顧自己而忘記了他人。三是“做事”。在培訓中,羅山一中余濤老師提出“成事才能成人”,其實,何至是教學生,就是我們自己做任何工作,都是在一件一件事情中得出經驗和教訓,在一件件事情的完成中逐漸成就自己的。 1.作為教科研工作者,我們有能力嗎?我們能為基層教師提供什么樣的幫助?我們能為學校發展提供什么樣的決策?我們能為推動區域教育發展做出什么樣的貢獻?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思考。如果你不能為教師、學校、教育做出點什么,那么你的崗位對于區域教育也就沒有多大的意義和價值。沒有能力,沒有“被需要”,我們憑什么取得別人的信任,靠什么贏得他人的支持,以什么爭取到自己的舞臺?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從專家的講課里可以找到一點兒答案的。張五敏所長講,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方式,人是靠思維站起來的,在未來的社會里,對人最大的影響是思想的影響,我們讀書,我們做事,不能僅僅停留在“書”和“事”上,而要從這些“書”和“事”上找出問題,放大問題,研究問題,從而改變和優化我們的習慣,推動我們的教育向前發展。 在學習結束的時候,省教科所的馬洪主任說,現在教育也面臨著重大的改革,教育現代化是擺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教師這個職業不會消失,學校不會消亡,但是必須變革,互聯網的發展,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作為教科研工作者,我們以什么樣的能力面臨我們的未來,用什么樣的思想撬動我們的教育,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只有想著未來,才有應對未來的策略和途徑。例如,在鄭州惠濟區田校長的報告中,她以雙語學校為切入口,選準點,把雙語教學作為學校發展的一個課題,堅持把學校做大做強,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可以說改變了學校的發展路徑。 2.要樂于為“他人”著想 最讓我感動的是羅山一中的班主任余濤老師的經驗交流。她的聲音不高,她的年齡不大,教書時間不長,但是在她的娓娓道來中,有許多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在她的班級管理中,她把學生交往的每一件小事都做成了轟轟烈烈的大事。她建立了家長委員會,每位家長都以主人翁的姿態支持班主任的工作,給班主任想點子,出主意,獻言獻策,出力流汗,有個家長在學生考試前,親自給孩子們買來水果,還一個個削皮,裝盒,這些工作都是家長親力親為!為了做好學生評價,她建立了“學生自我教育量化表”,對學生表現不好的進行人文化懲戒,對學生表現好的進行個性化激勵,激勵方式都是學生選定的,有“不上體育課一次”“不上早操一次”“吃正心雞排一個”等等,這些小心思是真正的以學生為本,站在學生立場上進行管理和評價。她說,幸福的教室里才能成就教育的幸福,她與學生建立了心與心的鏈接,讓學生為一個小小的“班牌”就發出“頭可破,血可流,七二班的班牌不可丟”,這些話雖稚嫩,卻真切地反映出班主任與學生的親密聯系,他們不僅構建了一個學習成長共同體,老師和學生在彼此努力,也在彼此成全!何可貴所長在評價其班主任工作時,說她是“與生共生,與長共長”,我們做班主任的就應該做這樣的班主任,這樣的班主任才會成為學生“人生導師”,她在用自己的知識、思維、人生境界導引人生! 做老師的,做班主任的,做校長的,大多時間都在與人打交道。在和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情感,要懂得付出,懂得奉獻,懂得為他人服務。我們常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了同理心,就不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無論你的技藝多么高超,也永遠停留在“經師”層面,什么時候也成不了“人師”,更不可能成為教育中的“大師”! 一個人懂得了為“他人”付出,也就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共享。在互聯網時代,無論你做什么樣的工作,都必須走到人群中去,與更多人進行鏈接,與更多人進行交流,與更多人進行合作,如此,才會做成一點點事情。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光靠一個人的單打獨斗,是走不遠的,有時,甚至一事無成。 3.在做事中成就自己。 我們都是做老師的,總認為教師工作瑣碎,意義不大。其實,我們是小看了老師這份職業。這次學習,我們聽了信陽九中楊蕾老師的一節作文課,主題是“善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40分鐘的一節課,講得很緊湊,也很活潑。她用學生的一篇習作導入,看他是如何運用夸張手法來寫作的,在分析時,他不斷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夸張有什么樣的作用,如果換一種寫法,應該怎么寫。還讓學生欣賞李白、蘇軾、錢鐘書、張愛玲等文人寫的好作品片斷,既接近了學生生活,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在課堂上,老師還讓學生動筆寫片段,并進行分享交流。在臨下課時,還讓課堂小秘書講分享他的課堂筆記,總結夸張手法應該注意些什么,最后老師用自己的一首打油詩作結。這節作文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并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我做了十年教師,也上了很多節作文課,現在,我都記不得我作文課的樣子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沒有這個老師用心,楊老師是研究了作文要求,研究了學生需求,開發了課程資源,這種課堂是可以以一當十的。我們做事,首先得耐住煩,學會把小事做好。有人說,大事好做,難做的是小事。而只有把“小事”當作“大事”,才會舉一反三,漸行漸遠;那些不屑于小事的人,毛里毛糙的,大事也好不到哪里去! 信陽九中在報告中指出,母親節時,學校讓學生去母親所在的單位跟班一天,看母親一天都做些什么,然后把母親的工作與大家進行分享。母親節,并不單單地為母親洗腳,并不單單地為母親分擔重付,更重要的是感知母親的艱辛,這樣,才會懂得感恩,懂得珍惜。這告訴我們,做事一定要用心,用心做事,才會在做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會帶著愛意去做事,才會把我們的事情做好! 在信陽九中和鄭州市惠濟區實驗小學兩個校長的報告中,都十分注重學生的活動,他們可以把一個漢字拼寫做到國家級的水平,可以把雙語教學作為全國的特色!其實,學生常常是在活動中,才能感知到教育的力量,在活動中成長,這才是真正的項目化學習,也是真正的深度學習。 有能力為他人做事! 我為這次學習總結出了自己所需要的最寶貴的告誡! 有能力:就要讀書,學習,實踐,思考,體驗,總結,讓生長成為自己的一種需要,在接納和實踐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 為他人:就要放下個人偏見,把自己融入到社會中去,融入到他人中去,學會站在他人的視角看問題。助人即達己,平臺就是最大的資源。懂得為他人,就懂得了擔當,懂得了忍讓,懂得了克己,就會把自己的力量化為能量,像火炬一樣傳遞下去。 做事:人到中年,越來越感知到時間的可貴。我們沒法延長自己的生命,我們不能選擇我們的處境,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當下的事情做好,在一件件事情中留下我們的時間印記。 180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