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在古代有忘憂草之稱,《詩經》中寫女子思念遠征丈夫的《伯兮》,有“焉得萱草,言樹之背?”的詩句。 唐朝時岑參首次在詩中以“北堂”專指母親,孟郊詩《游子》:“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堂前所種萱草本希望母親忘掉兒行千里帶來的憂思,或因萱草還未開花,或因太過思念,思念與擔憂并未減少,母親眼中并沒有萱草花。 從唐朝開始,母親、北堂、萱草花等融合為一體的文化符號,北堂專指母親的居所,萱草成了母親的代稱,并引申出“萱堂”。歷代文人也多有借萱草花頌母親的詩作,如元朝王冕“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嘩。”憂思不在,一派喜氣洋洋。 祝所有母親節日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