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朗讀】 顏淵、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姓顏名回,字子淵,比孔子小30歲,他的父親顏路也是孔子的學生,顏回13歲時就入了師門。 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使每件事都復歸于“禮”。 一日:一整日,某一日,有那么一天。 歸:歸于,靠攏,回歸。 目:條目,細目,具體的。“目”本指漁網的細線,成語“綱舉目張”,“綱”指漁網的主繩,把漁網的大繩子提起來,一個個網眼自然就張開了。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就能帶動各種細節條目。 不敏:不聰敏,覺得自己理解不了或做不到。 事:照著去做。 顏淵向孔子請教什么是仁。孔子說:“約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使之恢復到合乎禮的規范,這就是仁。如果有那么一天,大家都做到了克己復禮,天下就復歸到仁的境界了。不過行不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要靠他人嗎?” 顏淵又問:“請問具體該怎么做?”孔子說:“不合乎禮的東西不看,不合乎禮的言論不聽,不合乎禮的話不說,不合乎禮的事不做。” 顏淵說:“顏回我雖然不太聰敏,但我能老老實實照您說的去做。” 上一篇第十一篇的名稱叫《先進篇》,展示了孔子那么多的得意門生。接下來的兩篇繼續詳盡展現這些弟子們的風采,本篇的篇名叫《顏淵篇》,下一篇的篇名叫《子路篇》。 這兩篇將孔子的弟子們分為兩類,分別以顏淵和子路作為代表。他們兩個人是孔子最喜歡的,也是個性最鮮明的。顏淵一門心思修身養性和學習,一輩子沒有做過官。而子路是個實踐派,是一個實干家。 那么我們就大概知道了,《顏淵篇》和下一篇《子路篇》的側重點不太一樣。《顏淵篇》主要是從自身修養來展開,《子路篇》主要是從社會實踐來展開。 《顏淵篇》共有24章,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們如何施行仁德,依次再延伸到為人處世和為政之道上。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所以論語的編撰者把“顏淵問仁”這件事作為第一章,并把本篇命名為《顏淵篇》。 中國人對“克己復禮”這句話的印象最為深刻和熟悉,因為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那場批孔運動中,曾被用來作為孔子“拉歷史倒車”的罪證,孔圣人由此而成了不折不扣的“復辟狂”,被批倒批臭,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和最高境界,顏淵問老師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才能成就仁道,分為兩層和兩個方面,一是“克己”,二是“復禮”。克己說的是自我修養,復禮說的是外在表現。仁存于心,禮見之行,心行合一是施行并成就仁道的唯一之路,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 孔子接著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將施行仁道上升到社會和國家的層面。其中的“一日”有兩層含義,其一指“一整日”,是從個人角度來說的,一個人能不能從早到晚時時刻刻做到“克己復禮”?其二指“有那么一天”,如果有朝一日,人人都做到了“克己復禮”,那么全天下就沐浴在了仁之中了,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美好社會呀。 孔子又說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是出于本心的,需要從自身做起,也不需要時時處處標榜自己是一個“仁者”。所以孔子告訴顏淵,行仁之道是自己的事,與別人沒有一點點關系,故稱“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雖然行仁之道主要依靠個人修養,但外界環境的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好看的,好聽的,好玩的,無時無刻不在誘惑著你,要抵擋住這些東西,需要有極大的定力。 所以當顏淵問老師該怎么做時,孔子便從四個方面給他指出來。那就是,一切不合乎禮的東西不看,一切不合乎禮的言論不聽,一切不合乎禮的話不說,一切不合乎禮的事不做。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子也承認過自己在悟性上有時候比不上顏回。因此孔子對顏回的要求極高,也很全面,這既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為顏回可以達到。 當顏回聽了老師這些話之后,覺得一下子不好領悟,做起來也很難,所以顏回老老實實回答說“我不是那么聰敏,但我會照著老師的話好好做”。 孔子一生中編撰了《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經,尤其在去世前的幾年潛心研究《周易》,編撰了《易傳.十翼》,可以把《易傳》看作孔子對自己一生學說的最后總結,所以學習《周易》對理解《論語》有很大的借鑒參考作用。此外,也可以借鑒老子《道德經》中的一些道理。 下面,我們與《周易》和《道德經》相互參照,加深理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段話。 《周易》的第34卦叫“大壯卦”,孔子在大壯卦的《大象傳》中說“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大壯卦模擬的天象是“雷在天上”,象征一個人過于強壯強橫,把老天都不放在眼里了。所以孔子告誡君子,一切不符合禮的事情都不能做,這就叫“非禮弗履”。 《周易》的第52卦叫“艮(gèn)卦”,艮卦代表自然界的“大山”,大山象征靜止、穩重,不為外界的誘惑所動。孔子在艮卦的《大象傳》中說“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什么意思呀?孔子告訴我們,做事要像大山一樣穩重踏實,篤守其職,不逾本分,這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哲理是一樣的。 老子主張清心寡欲自然而為,在《道德經》中有很多類似的闡述,我們摘取其中的兩章。 《道德經》第12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道德經》第52章說“塞(sè)其兌(duì),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duì),濟其事,終身不救。”
![]() 版權聲明:圖片版權屬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立即處理。 合作QQ:3046224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