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我國上古時期中原地區(qū)姜姓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號神農(nóng)氏,他和同時代的另外一位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軒轅黃帝一樣,以各自的偉大歷史功績,均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我們先祖自古就喜歡自稱是“炎黃子孫”,“黃”指的就是黃帝,而“炎”指的就是神農(nóng)氏炎帝。 炎帝不僅是我國上古時代的一位英雄和領(lǐng)袖,而且還是道教神話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有許多的神話傳說,今天,本文來敘述一下炎帝四個女兒的故事。 炎帝大女兒炎帝大女兒沒有名字,有時被稱為“炎帝少女”,據(jù)說她在種植五谷的過程中對一位神仙赤松子產(chǎn)生了愛情,可惜赤松子一心求道,拒絕了她。 炎帝大女兒求愛被拒,傷心絕望之下,幾欲自盡,赤松子一看對方如此癡情,不得已答應(yīng)她,并帶她成仙而去。 ![]()
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敘述神仙的傳記《列仙傳》中記載:“赤松子者,神農(nóng)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nóng),能入火自燒。往往至昆侖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fēng)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炎帝二女兒炎帝二女兒,有的書稱她為“帝女桑”,有的書稱她為“赤帝女”。她自小便很羨慕自己的姐姐,也渴望自己能成仙。 炎帝這位二女兒,她從某一年的正月初一開始,用十五天的時間給自己在一顆大桑樹上做了一個大鳥巢,從此她就住在這里修道。 炎帝的大女兒已經(jīng)成仙而去了,炎帝本來就很傷心,如今看到二女兒又變成了這般模樣,更加感到悲痛,他就用盡了一切辦法,想讓二女兒下來,可惜都失敗了,二女兒拒絕下樹。 ![]()
炎帝一氣之下,決定名副其實(shí)地做一次“炎帝”,他命人在樹下架上木材,然后放了一把火,以逼迫二女兒主動跳下來。 沒想到,二女兒仍然沒下來,因?yàn)椋兂闪税座o的樣子,在火中焚化升天成仙了。 《太平御覽》卷九二一引《廣異記》:“南方赤帝女學(xué)道得仙,居南陽崿山桑樹上,正月一日銜柴作巢,至十五日成,或作白鵲,或女人。 赤帝見之悲慟,誘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 炎帝三女兒炎帝的三女兒名叫瑤姬,她對于成仙倒是沒有任何的興趣,只是無比好奇地問炎帝:“女孩子為什么要嫁人呢?” 不知道炎帝給她的答案有沒有解決她的疑惑,反正是瑤姬對結(jié)婚沒有一點(diǎn)興趣,最后竟然沒結(jié)婚就去世了,葬于巫山之陽。 在古代,女孩子沒出嫁就死了,也叫“早夭”,所以史稱“炎帝三女早夭”。 ![]()
然而,有意思的是,炎帝這個不喜歡成仙的三女兒最后也成仙了,她死后成為巫山十二峰中的神女峰,也就是“巫山神女”。 戰(zhàn)國時楚國的辭賦作家宋玉名作《神女賦》中“襄王有意,神女無情”的典故,說的便是炎帝的三女兒的故事。 受《神女賦》影響,此后瑤姬常用以比喻美女,千古傳誦。瑤姬神話引出歷代一系列詩賦詞曲等文學(xué)作品,形成了描寫、詠嘆神女的文學(xué)長廊,宋玉之后,關(guān)于瑤姬的詩作屢見不鮮: 三國曹魏時的曹植在代表作《洛神賦》序中明言:“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jì)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唐代詩人元稹在《離思五首·其四 》中詠道:“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唐代“詩仙”李白在《感興》中稱頌:“瑤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轉(zhuǎn)入霄夢,無心向楚君。” 唐代詩人孟郊在《巫山曲》中也提到:“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目極橫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滴衣。”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到巫山游覽時有感而發(fā),亦在《巫山神女廟》中說:“巫山十二郁蒼蒼,片石亭亭號女郎。曉霧乍開疑卷幔,山花欲謝似殘妝。星河好夜聞清佩,云雨歸時帶異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間來就楚襄王。” ![]()
《太平御覽》卷二九九引《襄陽耆舊記》 :“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臺,精魂依草,寔為莖之,媚而服焉,則與期。” 炎帝四女兒炎帝最小的四女兒,便是神話傳說“精衛(wèi)填海”中的主人公女娃。 女娃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就喜歡到海邊玩耍,令炎帝悲痛的是,女娃有一天在海邊玩的時候,被海水吞滅,溺水而亡。女娃死后化而為鳥,每日銜來石頭和草木以填海。 《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記載:“發(fā)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