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熙亭文存之一百二十五篇: 大宋山河 第五章 山雨欲來 三 君子和而不同 中書發來上諭,批答登州知府許遵的“奏讞”,要司馬光與王安石一同議奏。王安石被神宗留在邇英殿遲遲不返,司馬光左等右等,等來參知政事唐介,他拿了一道《河北水災狀》札子,上面有神宗批答:諭王安石與聞。高聲問道:“王安石何在?”司馬光道:“在御前獨對。”唐介發起牢騷來:“近日奏事,官家每曰:當問安石——豈有此理?既然如此,何不讓安石主中書?” 司馬光為人方正,不喜背后妄議人非,況唐介直訐君上,豈是臣子所當言?便默不作聲,唐介無趣,悻悻而去。 安石終于等了來,司馬光出示上諭:“圣上命你我一同議奏,我想介甫昔時曾做過提刑,及糾察在京刑獄,還是你先考究一下。” 安石便把案件接了過來。其案情大略如下: 登州女子阿云,十六歲,許配韋阿大為妻。婚后始知阿大光棍一人,比阿云長二十余歲。麻面,獨目,相貌奇丑。阿云深惡痛悔,洞房不解衣。韋阿大粗野異常,對阿云百般凌辱,強行成了那夫妻之事,鼾然睡去。阿云受辱,悲憤交加,要解此恨,便覓得一把鐮刀,向阿大砍了去。貧家弱女, 何能殺人?頭一刀砍在炕沿上,第二刀砍在枕頭上,第三刀砍在韋阿大的手上,傷其一指,阿大驚醒,與阿云搏斗。阿云閉目揮刀亂砍,阿大赤條條的身子也就傷了幾處,終于把她扭住。從此,白日鎖在屋里,晚上做了那事, 便把阿云捆綁起來,免得再動刀斧。阿云無奈,偷偷跑了出來。天狹地窄, 容身無處,便橫下一條心,到縣衙自首。阿大又告她謀殺親夫,縣判論死。知州許遵,據《編敕》殺傷自首條款,以減刑二等定罪。大理寺駁回。宋代刑罰尚寬厚,知州對死刑案件,認為“法重情輕,情重法輕,事有可疑,理有可憫”,與大理寺異議者,奏請皇帝裁決,稱為“奏讞”。許遵便把此案 “奏讞”了來。 安石看過案卷,情節無誤,量刑不一,對司馬光道:“阿云罪不當死, 許遵之議是也。”司馬光一向主張“嚴刑峻法以除盜賊”,以為許遵非是, 對安石曰:“故殺親夫,大惡之至,許遵不知治體,務為小仁,勸善不足, 縱惡有余。論死是。” 王安石不以為然,他雖與司馬光有舊,但因久在州縣,于民情體察頗深。大凡貧家女,嫁丑夫惡婆誠非本意,蓋為衣食計,貪圖數斗糧米或幾貫銅錢,把女兒送入火坑,父母非不痛心。況阿云之夫所為,不如禽獸,阿云迫于凌辱,且自首投衙,論死,情理難容。復又說道:“《刑統》失之過 嚴,仁宗《編敕》既有明文,又有先例,可從許遵議。” “介甫誤矣,”司馬光道,“民者,非重典不可治。《周禮》荒政十有 二,其'緩刑’弊最甚,推寬大之恩以利于民,殊不知開巧偽之路,長賊殺之風,奸邪得志,良民受害,皆非善法也。” 安石素知司馬光憨直執拗,昔日相處,從不與其面爭,今奉上諭,事關人命,豈可茍同。想到這里,便毅然答道:“阿云者,亦良民耳。殺親夫何由?并無預謀。況一指之傷,便投案自首,此若可殺,天下當死者眾矣。” 二人爭執不下,司馬光不快,謂安石道:“介甫此番回朝,大異昔 時。” 安石道:“兄何出此言?” 司馬光道:“昔時雖執拗,尚能聽從,如今些小之事,也要紛爭?” 安石道:“人命關天,怎是些小之事?” 司馬光見其意難回,只好分別具狀回奏。神宗皇帝批答:“我朝聽斷,以忠厚為主。仁考常云,'死者不可復生,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許遵之議是也。凡錯斷死罪,已決三人,正官除名編管,副職除名,錄事參軍免官勒停,吏發配千里。已決二人以下,視此遞減,只錯判而未決,則照此再 遞減一等。官司錯判人罪,而罪人應原免,官司猶論如法。” 司馬光見詔,請對。神宗召司馬光入延和殿,司馬光面呈《議謀殺已傷案問欲舉而自首狀》。神宗置諸御案曰: “卿與安石,朕之左右臂耳,望相協與事。” “臣與安石素善,但非敢以私情害公議。”“安石人如何?” 司馬光以長兄的口吻說:“執拗不曉事。” “安石不好官職,直言實干,可謂賢乎?” “安石誠賢,但性傲,好標新立異,此其短也。如為執政,朝廷無寧日 矣。” 司馬光自為“詳定封事”以后,體會到中書難處,不想居中書之位,但也不愿居安石之下。好歹長他兩歲,為官也早他一年。正因為與安石情同兄弟,才越加接受不了,寧可他人執政。這就是他此時的心情。 神宗見司馬光固執己見,便善言撫慰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貴在協調互補,若求全責備,天下無人可用矣!今政務繁難,中書乏人,卿與安石皆朕股肱之臣也,勿負朕意。”稍停,復又說道:“今河北災變,國用不足,來日庭議理財事,卿當多為籌劃。”說罷,把中書《賑災狀》付與司馬光。 神宗皇帝的這番話,感動了司馬光。除去韓琦、富弼、曾公亮、歐陽修,他也算是老臣了。他早已感知皇帝對他的器重,也看到了中書乏人,但他既沒有王陶那種覬覦之心,也沒有王安石那種變革之志。他已經是三品大臣了,這等榮耀已經超過先人,復何求哉?進則以禮治國,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做個大宋忠臣,修好《資治通鑒》,此生就可無憾了。于是,馬光唯唯說道: “臣遵圣諭,臣遵圣諭!” 此時的王安石心地坦然,凈如泉水。身在清要之位,日無政務之勞。讀之余,更無他事,謝絕宴請,埋頭經史。神困眼乏了,就吟詩抒懷。不到兩個月,已吟成十數首,有幾首不錯的,便隨手寫了下來。王雱上任去了, 安國也補了西京國子教授,身旁更無一人,多虧呂惠卿早晚留意,一月之間,被他催促洗滌了一二次。這日吟成一首《讀史》,正在斟酌字句。惠卿從外面走了進來,說道:“日長暑蒸,也該清爽清爽。近日秘閣曝書,珍品不易一見,敢邀過三館一瞥。” 安石欣然從往,惠卿導前,安石隨后,出了翰林院,穿花坪柳榭,步御徑桐蔭,過了升龍門,便是崇文院。 當下,秘閣校理張載,正與眾校書郎開櫥搬篋,曝晾圖書,見安石到來甚喜。張載久慕安石人品、學識,請他臨窗坐了。一位少年雙手捧來茶盞, 張載引見道:“此子襄陽米芾,最是善書,年方十五歲,可是位貨真價實的神童。” 安石拉住米芾的手,上下打量說道:“果然資質不凡,不知臨哪家 帖?” 米芾道:“學生宗法二王,最喜歡《淳化閣帖》。”說罷,伙同另一 少年搬來王右軍父子之真跡十一卷,打開來,那一派清真瀟灑、超邁脫俗的神韻,令人頓覺清爽了許多。張載也拿起一本褚遂良摹本《蘭亭序》嘆道:“摹本如此精妙,真跡可想而知,可惜被太宗帶入昭陵,世上永不復見。” 安石品茶,抬頭見東壁高懸《牧馬圖》:畫面一道清流,十六匹駿馬, 前面七匹已到了對岸,中間八匹正在渡河,不時俯首,且飲且行。役人夾了套馬竿,橫跨在第七匹上,諦聽著群馬嘶鳴。回顧最后那匹馬,還在河邊沒有下水,這匹馬昂首、垂鬃、四蹄閑適,悠哉游哉,一副神駿不群、不屑 爭先的姿態,只有長長的馬尾約略搖動,分明是一匹千里馬。張載絮絮介紹韓干其人及這幅畫的來歷,安石問道:“那個騎在馬上的大胡子是牧馬人吧?”張載身旁的少年接口道:“他就是伯樂,你看,他挾了馬竿不用,自知此馬是不會落后的。” 張載給安石介紹這位少年:“錢塘沈括字存中,可有耳聞?”安石 道:“'云巢’沈睿達,也是錢塘人。”沈括道:“那是家兄。”安石握住他的手說道:“我在淮南時與令兄多有往來。”沈括道:“他藏有大人的墨寶。”張載道:“今年虧了兩位小兄弟相助,不然梅季曝書我可真吃不消。”安石道:“子固還沒有回來?”張載道:“近接一信,病情大有好轉,暑熱一退即可返京。” 安石無意間結識了兩位英俊少年,一有閑暇便來三館,或弈棋品茶,或談書論畫,平添了許多樂趣。熙寧元年八月,江寧府派撥了船只,送安石家眷來京,在新賜府第安頓了。曾鞏也從南豐回朝,司馬光、吳充、王珪等舊日友人,都到府上探望。當面議定吉日,為吳、王兩家兒女辦了喜事。 秋季向來多災,中秋節后,河北地震,有聲如雷,涌沙出水,破城池壞廬舍。暴雨成災,黃河決口兩處:一處在恩州,烏欄堤漫溢;一處在冀州棗強,壞北堤數百里,淹沒深、冀、恩、瀛四州。曾公亮上書言三事:賑災、 治河、理財。神宗召群臣于垂拱殿舉行庭議。 首議賑災。三司使吳充奏:“河北地震,死傷慘重,據三司吏員報稱:城破村毀,逃生者幄居棚寢,亟待救護,臣請去河北安撫災民。” 司馬光道:“應發內藏庫,多帶糧米。” 文彥博道:“地震之災,家破人亡,糧米不如銀錢,還要速發官兵前去救護。” 神宗準奏。命吳充為河北安撫使,從速調集錢物、官兵,即日出發。其次議治河,以解河北水患。都水丞宋昌言議開二股河,導水東流入海。眾人認為“六塔河”之事未遠,此事暫緩議,待視察之后再議。最后議理財。神宗道:“治河、賑災、實邊,費用巨大,所以理財最為急務。眾卿有何富國良策?” 議到理財,爭議就更大了。公私困頓,國用艱難,無人不知,但無關痛癢者眾。文彥博、呂公著云:災變乃上天示警,人君惟務修德,祈福禳災,理財次之。此時河北黎民,已在水深火熱之中,文彥博等所言,連司馬光都認為無濟于事,便說道:“方今國用不足,災傷待賑,惟節省冗費,乃當今理財之要。” 神宗以為然,問唐介道:“節減冗費,當從何處著手?” 唐介瞠目無以對。樞密副使韓絳答道:“冗費之大者,一是兵費,二是官費。人言天下財六分,兵耗其五,此言雖過,但兵費實冗費之大者也。災年募兵,祖宗成法,焉能節?官費,目今百官祿粟,石米只給六斗,何以節?所節者惟宴慶、郊天、賞賜,了了而已。” 司馬光曰:“節費非只為財用,亦修德也。節費應從貴近始。” 神宗道:“節冗之事,須自朕及后宮始。今歲郊天,王公、親貴,二府不賜金帛。但國用艱難,仍須善于理財,以求利國富民之術。”說罷,遍視 群臣,示意安石獻策。安石垂目默然。 司馬光曰:“富民之本在于得人。” 安石曰:“此言是也。國用不足,未得善理財之人也。”司馬光連忙糾正道:“我之所謂得人者,非善理財之人,而是善行禮治之人也。善理財之人不過'斗會箕斂’,以盡民財,民窮為盜,非國之福。” 安石曰:“斗會箕斂非善理財者也,所謂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 足。” 司馬光道:“介甫又作大言,民不加賦,沒有錢,國用能足嗎?” 安石道:“自古生財有道,不善理財者,只會守財;善理財者,則能生財。” 王安石和司馬光兩個好朋友,又都是神宗倚重之人,大庭爭論,眾人認為有趣,皆屏息靜聽。司馬光見王安石昂然高論,說不出是一種什么滋味, 把前次神宗勸諭,與安石二人平時交好,統統丟在了一邊,針鋒相對而言 道:“此乃桑弘羊欺漢武帝之言也。天地所生財貨百物,只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不加賦以何充國用?” 安石見司馬光意氣用事,本不想再言。但此事涉及國之急務,政之興革,如果禁錮森嚴,連議論都不可能,利安可興?弊安可除?改弦更張安可為?乃從容說道:“所謂利國富民,在于謀生財之道,開生財之源。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臣昔在度支,年賦約三千六百萬貫至四千四百萬貫。三司使包拯總領均田事,僅蔡州一縣則查出漏賦田二十六萬余頃,歲增稅用而不為加賦。再者,生財之道,本無窮盡。聞唐州,五年間辟田三萬余頃,佃戶一萬一千戶,益賦二萬二千余。民不加賦而國用足,非妄說也。” 安石侃侃而談,眾皆嘆服。司馬光本來口訥,平素疏于錢谷事,今見安石言之有據,議之成理,無言以對,不覺急出一頭汗水。張方平本欲問難于王安石,因見司馬光窘相,乃一言不發。翰林學士王珪見狀,以為大臣之間,和氣為上,乃從旁排解道:“君實之言節流也;安石之言開源也,開其源而節其流,利國富民之術也。應統一籌劃,一并實行。” 神宗頷首,庭議結束。 張方平回府之后,心緒不寧,預感朝廷行將多事,自己既無能為力,乃稱病不朝,在家練劍術。一日,忽然想起蘇軾來,心里暗忖:“對,招回這個'多事精’,正可與王安石成對。” 張方平即刻修書,把中書更替,韓琦、歐陽修外放,王安石入朝,變法已成必然之事,盡道其詳。要蘇軾服滿速回,萬勿拖延。張方平的書信寄到眉山,蘇軾、蘇轍孝服剛滿。兄弟二人便準備起身還朝。 眉山深秋,漫山紅遍。蘇軾帶了五歲的兒子蘇邁,到青神岳家去辭行。岳丈王慶源垂淚道:“小女福薄早去,外甥無人照管,這一回到京師,誰知續個什么樣的人?叫我這顆心怎能放得下?”舅兄王道矩也說:“眼前倒有一個合適的人,不知妹夫意下如何?堂妹潤芝,今年二十一歲了,還待字閨中,提親者無數,只因她曾發下大話:非才如姊夫者不嫁,是以耽擱下來。不如續了她,邁兒有姨代母,也算有靠。” 這潤芝小蘇軾十歲,美慧過于王弗,而且頗通文墨,蘇軾便答應下來。當下便由族人張羅過禮,擇個吉日,拜堂成親。 洞房之夜,蘇軾嬉笑道:“聽說小妹在族中曾發大話,可有其事?” 潤芝道:“有哇,那還是我十歲的時候,姊夫倒忘了?”那一年王弗歸寧,蘇軾與道矩在瑞草橋邊漫游。王弗攜了小妹潤芝在對岸芭蕉葉下招手,喚他們過橋回家吃飯。一群采蓮藕的姑娘也在過橋,道矩和蘇軾便在橋頭暫停,意在讓她們先過。誰知對方并不過橋,只是擺好了陣勢,攔在橋頭,嘰嘰喳喳地說笑。領頭的姑娘,手指一擔滿沾污泥的蓮 藕,大聲說道:“聽說姊夫是位才子,俺們倒要領教。”道矩連忙應承。姑娘說:“我出個對,請姊夫對,對上了,讓你們先過橋,對不上嘛,別想過橋。”道矩道:“這個容易,請出對。”姑娘道:“這擔藕,半是泥,少說也有百斤重,就以此對:一擔重泥攔子路。”道矩笑對蘇軾道:“妹夫請對。”蘇軾藝高人膽大,向前幾步,站在當中,張口欲對,感到不妙。此對看時容易對時難,重泥諧指孔子,子路又是人名,俱是眼前實事,須對得貼切,著意尋思起來。此時荷鋤歸家之人漸多,兩岸排開,看新姑爺屬對。蘇軾心下發起毛來,往日才思,無蹤無影,一時窘住,竟對不出。姑娘們在對岸喊道:“新姑爺輸了,就在橋上過夜罷。”兩排鄉人,哄然大笑。蘇軾遙 見岸邊的王弗,伸出兩個指頭,向著兩岸指點,靈感頓時飛來,開口對道:“兩排夫子笑顏回。”那姑娘高聲呼叫道:“好對!”橋頭上的姑娘們一字排開,齊聲喊道:“請新姑爺過橋!”兩岸沸騰。 蘇軾對潤芝道:“當時我大搖大擺走過橋去,兩岸鄉人鼓掌歡呼,不亞于進士及第御街之游。” 潤芝道:“你哪里知道,我和姊姊都流淚了。那日我對姊姊說了'非才如姊夫者不嫁’這句話。唉!”潤芝嘆息一聲又道:“也許天下再沒有第二人了。姊姊早去,把這個大才子讓給我。只有善待邁兒,報答姊姊。” 鄭熙亭:河北滄州人,原滄州行政公署專員,河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56年開始發表詩歌、小說。主要著作有長篇歷史小說《汴京夢斷》(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東游尋夢—蘇軾傳》(東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編者簡介 趙志忠,筆名趙剛,號國學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獻縣淮鎮人。作品發表于《詩刊》《中華詩詞》《中華辭賦》等。中國作家協會《詩刊·子曰詩社》社員,詩詞中國·中華詩詞網2017年度優秀通訊員,采風網2017年度十大新聞獎獲得者,河北省詩詞協會會員,河北省采風學會會員,河北省滄州市詩詞楹聯學會副秘書長,滄州市新聯會常務理事,滄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滄州驕子》編委,《詩眼看世界》創始人,采風網滄州站站長,獻縣知聯會理事,獻縣新聯會副會長、秘書長,滄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等。 如果喜歡,就請“稀罕”或“喜歡”一下,然后轉發與大家一起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