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因缺氧,不僅各臟器功能受牽連,精神心理也常成為被殃及的池魚。精神心理則會進而會惡化病情,增加死亡率。近期,發表在《Ther Adv Respir Dis》的一項研究證實,在各類慢性病中,COPD患者抗抑郁藥和/或抗焦慮藥的處方率最高。 COPD是一種慢性肺部疾病,進行性氣流受限,與氣道和肺部對有毒顆粒或氣體的異常炎性反應有關。阻塞性細支氣管炎和肺實質破壞為進行性,并且完全不可逆。當前,COPD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 在COPD中,肺外合并癥非常普遍,且對生活質量和結局有重大影響。這些肺外癥狀的發生和嚴重程度可能不盡相同,因此,COPD患者需要個體化的治療策略。 與非COPD對照患者相比,COPD患者的精神系統合并癥(如抑郁癥和焦慮癥)發病率增加。兩項薈萃分析顯示,COPD患者抑郁癥的患病率分別為24.6%和27.1%,而非COPD受試者分別為11.7%和10.0%。據報道,COPD患者焦慮癥的患病率為9%~28%,而對照僅為4%~6%。一項研究將COPD患者與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關節炎)患者的抑郁癥患病率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約40%的COPD患者表現出抑郁癥狀,與接受調查的幾乎所有其他慢性病組相比,COPD患者抑郁癥的患病率最高。 COPD患者抑郁癥和焦慮癥的患病率如此之高,令人擔憂,因為這些問題與藥物療效降低有關,部分導致體力活動減少、癥狀惡化和死亡率增加。因此,對于COPD患者,準確診斷和治療抑郁癥和/或焦慮癥至關重要。 然而,目前COPD患者使用抗焦慮藥(ANX)和/或抗抑郁藥(ATD)的證據有限,且不一致。大多數研究均專注了苯二氮?類藥物的使用,而苯二氮?類藥物在COPD患者中存在一些安全性問題,可能對呼吸系統產生不良影響。 發表在《Ther Adv Respir Dis》的該項研究,評估了荷蘭COPD患者長期使用抗抑郁藥和抗焦慮藥的情況,并將其與有慢性病或無慢性病受試者進行了比較。 使用包含800個藥房處方數據(包括荷蘭700萬個體)的NControl數據庫,分析了2013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頻繁接受COPD藥物、皮膚病藥物、改變病情類抗風濕藥(DMARDs)、他汀類藥物和口服降糖藥物(6年當中的5年,每年至少2次)的55歲以上患者長期使用抗抑郁藥和抗焦慮藥的情況。所有其他55歲以上受試者為對照(對照組1)。其中,頻繁處方任何一類藥物的受試者為對照組2。 與2.6%的對照組1(n=3290608)和11.4%的對照組2(n=757947)中患者長期接受抑郁癥或焦慮癥治療相比,接受COPD治療者(n=96319)為15.2%,接受皮膚病藥物者為(n=62865)15.3%、接受DMARDs者(n=7900)為13.2%、接受他汀者(n=422376)為11.6%,口服降糖藥者為11.4%(n=165975)。 一般來說,女性和75歲以上老年受試者長期使用抗抑郁藥和抗焦慮藥的風險較高。與其他患者組相比,COPD和皮膚病患者組風險最高。 由此,作者認為,COPD患者長期抗抑郁藥和抗焦慮藥使用率以及患抑郁癥和/或焦慮癥的風險尤其高,這表明與大多數其他慢性疾病相比,COPD患者的精神系統問題更為普遍。總體來看,年齡和性別強烈影響長期使用抗抑郁藥和抗焦慮藥的風險。 總之,在6年的時間里,15.2%的COPD患者長期處方抗抑郁藥和/或抗焦慮藥。COPD患者中,患抑郁癥和/或焦慮癥的風險高,抗抑郁藥和/或抗焦慮藥的處方率也較高。 與其他研究相比,本研究中COPD患者長期使用抗焦慮藥和/或抗抑郁藥比例較低,原因之一可能是COPD患者焦慮和/或抑郁診斷不足和相關治療不足。研究顯示,約65%的COPD患者合并焦慮/抑郁,但僅有31%真正接受了治療。普通抑郁癥患者準確治療的比例也類似。 雖然醫生有正當理由(因不良反應)減少對COPD患者焦慮/抑郁的藥物治療,但治療這些癥狀至關重要。COPD患者焦慮和抑郁與病情惡化和死亡率升高有關。在某些患者中,非藥物治療不良反應有限,如認知行為療法,可作為首選。然而,此類患者接受非藥物治療比例的相關數據,尚且缺乏。 總之,該研究提示,與沒有長期使用藥物者相比,COPD患者抑郁和/或焦慮風險增加。且在長期使用各類藥物的患者中,COPD患者抑郁和/或焦慮風險最高,且可能嚴重影響治療效果。 (選題審校:程吟楚 編輯:常路) (本文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藥劑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團隊選題并審校,環球醫學資訊編輯完成。) 參考資料: Ther Adv Respir Dis. Jan-Dec 2021;15:1753466620961696. Higher prescription of antidepressants and/or anxiolytics amo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https://pubmed.ncbi.nlm./337525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