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文詩: 天地之道,至纮以大,尚節章光,愛其神明, 人之耳目,曷能久而,熏勞不息?精神何能, 久以馳騁,而不既乎?故血氣者,人之華也; 而五藏者,人之精也/夫血氣能,專于五藏, 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省;則耳目清, 聽視達矣,而謂之明.五藏能屬,于心無乖, 則教志勝,行不僻矣;則精神盛,而氣不散. 不散則理,理順則均,均和則通,通達則神, 神清性明,性明氣正,氣正自神,至神情真, 情真精誠,精誠所至,視無不見,聽無不聞, 為無不成.精神內守,淡泊寧靜,是故憂患, 不能入也,邪氣不襲.事有求之,于四海外, 而不能遇;或守之于,形骸之內,而不自見. 所求多者,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反小. 【原文】 夫天地之道,至纮以大,尚猶節其章光,愛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勞而不息乎?精神何能久馳騁而不既乎?是故血氣者,人之華也,而五藏者,人之精也。夫血氣能專于五藏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則耳目清、聽視達矣。耳目清,聽視達,謂之明。五藏能屬于心而無乖,則孛攵志勝而行不僻矣;孛攵志勝而行之不僻,則精神盛而氣不散矣。精神盛而氣不散則理,理則均,均則通,通則神,神則以視無不見,以聽無不聞也,以為無不成也。是故憂患不能入也,而邪氣不能襲。故事有求之于四海之外而不能遇,或守之于形骸之內而不見也。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 【譯文】 天地之道宏大深邃,尚且還要節制,珍惜其光彩,人的耳目又怎能長久勞累而不休息呢?人的精神又怎能長久馳騁而不耗盡呢?所以說人的氣血和五臟是人的精華。血氣如能專注聚集在五臟之內而不外溢,那么這胸腹內的五臟就充實而嗜欲也隨之減少。五臟充實而嗜欲減少,就能使耳目清明、視聽就暢達。耳目清明、視聽暢達,叫做“明”。五臟能歸屬于心而不與心違逆,這樣旺盛之氣占優勢而使人行為不乖悖、怪僻,人的精神就旺盛而精氣不散泄。精神旺盛和精氣不散泄則順暢,順暢就調勻,調勻則通達無阻,通達無阻就能產生出神奇的能力。這種能力能使人視無不見、聽無不聞,沒有什么事辦不成的。這樣,憂患禍害就不會侵入,邪氣歪風也無法侵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