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某,男,46歲。胃病年久,近月以來,胃痛則嘔,嘔則痛緩,屢屢發作,諸治罔效。舌淡紅苔薄膩,脈細弦, 擬寒熱并用,斡旋其中,黃連湯主之。 炒黨參、制半夏、桂枝、川連、 干姜、炒白芍、炙甘草、 6劑。 復診:藥后痛嘔已止,惟納谷欠馨,脈來濡細無力,土德不及.當建其中。上方減小川連,加生姜,紅棗,和胃。橘紅理氣,藥湯兌飴糖1匙以緩里急。 6劑。服后胃和納振,3個月來未再復發。 按:一般人病人和醫生都會被一個詞所洗腦“脾胃虛寒“但是現實中一個疾病,并非有是由一種治病因素所導致的。例如胃病,一般是由以下一種或者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痰飲(嘔吐清水)、淤血(胃部刺痛痛處固定),寒凝(胃部怕冷,冷痛便溏),郁熱(口苦,大便干),胃陰虛(胃痛隱痛,喜管吃酸味),氣滯(胃部脹痛,容易受情緒影響,加重),以及本案的寒熱錯雜,所以胃病一般同時伴隨很多癥狀! 關于寒熱錯雜醫圣張仲景是這樣描述的:醫圣仲景: 凡胃痛而嘔吐,嘔后痛止,移時又痛,反復發作者,此乃仲景所謂“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熱在膈間則嘔,寒在胃中則痛,而寒熱之作,由乎陰陽失調,責在中土之虛,所以該病人取黃連湯合小建中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