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月月 · 主播丨涂山 早在1943年,薛定諤在多次演講中都提到“熵增”這個詞,并在其著作《生命是什么》中指出:熵增過程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之中,即“生命是非平衡系統并以負熵為生。” 那么,熵增究竟是什么?為什么說它是宇宙演化的終極規律。了解熵增定律,對我們的人生又將有哪些啟示呢? 熵增定律:個人發展的終極規律 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曾經說過:“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會被認為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存在呢? 原因就在于,它揭示了宇宙的終極演化規律。 熵增是一個物理學概念,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即所有系統都有一種自毀的趨勢,都要往熄滅、死亡這個方向發展。 舉例來說,一團火,我們不去管它,它就會漸漸熄滅;一杯熱水,如果時間長了,它就會變涼。任何生物系統天然遵循著熵增原則,即注定是一個不斷消耗的趨勢,最終走向消亡的結果。 這一定律用經典力學來解釋更容易理解,即世界上沒有永動機,最終一切會走向平衡靜止,即熵死。 那么,熵增定律對我們的人生有什么影響呢? 影響就在于:任何向上生長的事情都會讓人感到痛苦,而走向自毀的道路則更加舒適。 就比如,自律要比懶散痛苦,放棄要比堅持輕松,躺在床上玩手機、看抖音要比學習充電來得更舒適。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人墮落容易進取難?因為進取向上本來就是反人性,違反自然規律的。 讀書、學習、健身,這些對提升個人有益的事情,往往會讓人感覺辛苦,會讓人產生天然的抗拒感。 而生活中那些厲害的人,不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喜歡做這些痛苦的事情,而是因為他們懂得不斷向上成長對他們的意義,能克服負熵增給人帶來的痛苦,從而保持不斷進取。 對抗熵增,方能實現超越 熵增定律被稱為最讓人沮喪的定律。它預示了宇宙終將歸于熱寂,生命終將消失。 因此,要想向上生長,實現自我超越,就必須學會對抗熵增。具體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必須擺正心態,清醒地認識到惰性就是人的本性之一,熵增就是自然發展的規律。如果我們順著自己的本性墮落,那么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變得頹廢。 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任何自我提升的事情必然會給人帶來痛苦。當我們能擺正心態,我們在經歷痛苦的時候就會甘之如飴,因為你清楚地知道,你的痛苦是會有所收獲的。
生活中,我們要處理的事情太多,我們接收到的信息也太多,如果無法把有限的時間專注在要事之上,我們的生活就注定會被瑣事牽絆,難以實現真正的自我提升。 史蒂芬.柯維曾提出過著名的“時間四象限”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時間。所謂時間四象限,就是我們要把所有的事情歸成四類。 第一象限是緊急且重要的,比如處理危機,或者一切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比如運動、制定計劃,制定預防性措施、和客戶維系關系等等; 第三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比如回復郵件、接待訪客等等; 第四象限是不緊急也不重要的,比如看直播、刷微博等等。 善于管理時間的高手會盡量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象限的事務中,因為無論它緊急不緊急,它都是不重要的。另外,他們還會通過花費更多時間在第二象限的事務上,來減少第一象限事務的數量。 比如,運動就屬于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因為它不緊急,所以我們常常會因為其他事情擠占運動的時間,結果身體越來越差。一旦生病,我們就不得不抽出時間看病,而看病就成了緊急又重要的事。 因此,要想對抗熵增,就必須管理好時間。要減少第三、四象限事務的時間投入,尤其關注第二象限的事務。因為第二象限的事務往往具有長期性作用,同時也很容易被我們忽視。
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體會:我明明已經努力了,也堅持了一段時間,為什么看不到任何效果?而當我們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們就很容易放棄,停止自我提升。 但實際上,自我提升是有復利效應的。它就像滾雪球一樣,最開始滾的時候,雪球沒有什么變化。 但只要過了某個時間節點,雪球的體積就會明顯變大,滾動速度也會越來越快。同樣的道理,在自我提升的初期,我們可能看不到什么成果,但只要堅持一段時間,自我提升的回報就會成倍地增長。 以健身為例。在健身的前兩個月,你每天都堅持訓練,但身材幾乎沒有變化。可是如果你繼續堅持,到了第四五個月,你的身體會進入新的狀態。 你開始可以一次長跑5公里,每次做幾百個引體向上,這時候一次的訓練量,能頂之前一個月的訓練量,而你的身材,也才會有明顯的改觀。 因此,要想對抗熵增,就必須了解復利效應。只要確認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就應該堅持到底,等到有一天到了某個復利的節點,我們就能開啟開掛的人生。
之前我們提到,自我提升的過程大多是痛苦的,讓人舒適、愉快的道路多半是向下的道路。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總是停留在舒適圈,久而久之,我們形成了惰性,并習慣其中,而人也停止了向上生長。 因此,我們要嘗試踏出舒適圈,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在持續的自律與堅持中,我們會不斷挖掘出自己的內在潛力,不斷增強對世界的好奇心,同時也給心靈注入更多活力。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辭掉穩定的工作,就要換一個生活的城市,而是說,我們要有跳出舒適圈的意識。 比如,當我們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時,我們不妨也思考思考:萬一行業變動,我失業了,那么我還能做什么呢?我需要擁有哪些技能才能實現二次就業? 還可以思考:除了眼下的這份工作,我還有哪方面的潛力,能不能開啟第二事業?在思考過后,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潛力或不足,接著,我們就能有針對性地挖掘潛力,補足不足,而個人能力也在無形中提升了。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總而言之,熵增定律是非生命與生命的終極定律。所有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適。 因為所有事物都在向著無規律,向著無序和混亂發展,如果你要變得自律,你就得逆著熵增做功,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 如果我們想要變得更好,就必須要克服負熵增給人帶來的痛苦,持續向上生長。 只有做到擺正心態,保持專注,堅持到底,并嘗試跳出舒適圈,我們才能不斷強大,遇到更好的自己。 正心正舉 健康與發展公益講堂開講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