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俗稱弘一法師,是享譽海內外華人世界的一代高僧。他不止是精通禪學,對于如何正確的為人處世,他一樣很有見地。比如,在一次公開活動中,李叔同這樣告誡他的信徒:人際關系不好,因你不懂中國人說話習慣,牢記3點不做錯! 一、使用過激的言辭要慎重李叔同說: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機。使用過激的言辭時一定要小心,因為你所面對的可能是心胸寬廣的人,也可能是極有心機的人。當然,如果是胸懷寬廣的人,就不要緊,因為他不但不會生氣,而且還會改正自己的錯誤;如果遇到極有心機的人,你就很危險了,他們即便表面上裝作毫不在意的樣子,其實心里卻對你恨之入骨,總是會尋找機會來報復你。 嬴政剛即位時,無論是對臣還是對民都很謙恭,在用人方面,他從不計較某個人的出身和經歷,并能充分聽取臣下的意見,這自然使手下人對他十分忠誠。 公元前236年,各國諸侯力圖合縱抗秦,尤其是韓、魏、趙三國居于諸侯七國中央之地,是秦東進的主要障礙。且燕國與趙國相鄰,若此四國合縱抗秦,必會對秦構成重大威脅。為了離間四國合縱,秦王嬴政憂心忡忡。這時,有一位叫頓弱的人出現了。 頓弱是秦國的一介平民,但他富有智謀,并且善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還慣用離間術。嬴政聽說此人之后,很想單獨與頓弱談話,想看看他對國政有什么見解。但頓弱知道嬴政性格狂傲,不易服人,于是他便故意端起架子,讓人傳話給嬴政說:“我生來就不會向別人下跪參拜,如果大王能允許我參見時免去跪拜之禮,我就可以去面見。不然的話,我是不會去見他的。”但嬴政不因頓弱提出的條件而生氣,反而很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要求。 后來,嬴政采納頓弱的計謀,賜給他萬金做資本,先后迫使韓、魏、趙、燕四國服從于秦。取得這樣輝煌的戰果,都是因為嬴政能夠做到激之而不怒,以國事為重。 李叔同指出,人有七情六欲,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聽到不順耳的話時,難免要發火、動怒,這是很正常的事。嬴政是個胸懷寬廣的人,他能夠做出別人不能夠做到的事,雖然很惱怒,但是為了秦國的大業,他能夠忍住怒火,采納別人的意見。假如頓弱遇到的是一個心胸狹窄的君主,后果恐怕就不好說了。 由此看來,我們在使用激烈的言辭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另外,還要看看對方是什么樣的人。只有這樣,才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給自己引來禍端。 二、評論別人要一定要厚道李叔同說:論人須帶三分渾厚。非直遠禍,亦以留人掩蓋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人體面之余,猶天地含蓄之氣也。 現實生活中,我們有的人常常犯這樣的毛病:在評論別人的時候,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從來不愿意換位思考,總想找出別人的毛病。找出別人的毛病之后,又極力夸大這個毛病,把小毛病說成大毛病,把大毛病說成一無是處,這就是不厚道的表現。 如果一個人總是把別人的壞處夸大,沒有看到別人好的地方,這樣做,他的毛病其實比別人的還要大。 李叔同指出,在評論別人的時候,我們既要看到別人身上的錯誤和缺點,也要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這樣才能正確客觀地評價一個人,這樣做才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辦起事來才會如魚得水。 三、聽到別人的誹謗不必急于辯解李叔同說: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別人的誹謗和怨恨,多數人是怎樣做的呢?是不是要和別人爭辯一番,甚至爭得面紅耳赤,來為自己辯解呢?其實,這樣做的效果并不好。正所謂“越描越黑”,一番爭辯下來,反而給自己帶來了更大的麻煩。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不去爭辯。 1936年12月,弘一法師由鼓浪嶼日光巖寺移住廈門南普陀寺。有一天,弘一法師看到高勝進在廈門《星光日報》為自己出了特刊,介紹自己的生平事跡。看了以后,弘一法師沒有說話。到了晚上,才皺著眉頭,對隨侍弟子傳貫說了一番發人深省的話。他說:“勝進他們雖然是出于好意,但其實是對我的誹謗。古人說:'聲名是誹謗的媒介。’看來,我以后在閩南恐怕難于容身了。” 說到這里,靜默了好一會兒,又轉了語氣說:“若被人誹謗,切切不可分辯。我常見有人被誹謗,就分辯解釋,多受了虧。你不分辯,一謗便罷,更無余患。” 李叔同指出,人要是受了誹謗,千萬不可分辯,因為你越分辯,誹謗反而弄得越深。比如一張白紙,偶然污染了一滴墨水,這時你不要再動它。你不動它,它就不會再向四周洇開。倘若你立時想要它干凈,一個勁兒地去揩拭,那么,結果墨水一定會擴大面積,反而玷污了一大片。事實勝于雄辯,這句話同樣也說明了這個道理,所以,如果你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就應該嚴戒好言善辯。 朋友們,李叔同說:人際關系不好,因你不懂中國人說話習慣,牢記3點不做錯!對此,你怎么看?歡迎留言,大家一起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