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臨床表現 GIST好發于中老年,平均年齡為50-60歲。最常見的癥狀是腹脹和黑便。早期常無明顯癥狀,常因腫瘤出現壞死、潰破、出血或因為腫塊壓迫產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時才發現。發生于消化道外的間質瘤因起病隱匿,臨床癥狀出現晚而一般呈現瘤體較大。 四、影像表現 (一)X線 1、瘤體自胃腸道壁向腔內外生長,腔內見充盈缺損,輪廓較規則,周圍粘膜受壓推移,部分出現粘膜破壞、潰瘍形成。 2、腫瘤發生于消化道外者,消化道管壁呈外壓性改變,鄰近結構受壓推移,發生于小腸可見腸間距增寬。 (二)CT表現 1、消化道壁局部增厚及軟組織塊影,腫塊呈圓形或分葉狀,密度均勻或不均勻,多見壞死、囊變或鈣化,表現為高、等、低混雜密度影。 2、增強掃描腫塊多呈均勻或不均勻輕、中度強化。(腫瘤發生潰瘍或穿孔、強化程度不能作為判斷惡性的指標) 3、CT分型:腔內型、腔內外型、腔外型 (二)與神經鞘瘤(Neurilemoma)鑒別 意義:胃腸道神經鞘瘤是極少見的腫瘤,絕大多數為良性,發生惡變的幾率很低,預后良好。而GIST以惡性居多,易血行和種植廣泛轉移,即便良性也有惡變傾向。區分二者對選用的術式及術后治療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三)與胃淋巴瘤(lymphoma)鑒別 胃淋巴瘤主要表現為: (1)胃壁廣泛明顯增厚,平均厚度超過2cm,而外緣光滑或輕度分葉狀或波浪狀,多數無明顯外侵; (2)粘膜粗大,不規則; (3)結節或腫塊,邊緣較光整; (4)胃和鄰近器官間的脂肪層完整; (5)可伴有胃周淋巴結腫大及腎門水平以下腹膜后淋巴結腫大。 GIST多為惡性腫瘤,即使良性也有惡變傾向,其對放、化療均不敏感,故手術切除為首選。 北大醫院病例中:惡性直腸間質瘤局部切除術后復發率為100%,根治切除術后復發率為50% 。 來源:醫學影像園 作者:李天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