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約5800字,配圖24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若論二戰各國海軍驅逐艦部隊的戰斗力,估計很多軍迷朋友會首推日本海軍,這并不奇怪,在太平洋戰爭前期,號稱精銳的日本海軍水雷戰隊憑借強悍的雷裝、嫻熟的戰技和凌厲的戰術在水面交戰,尤其是夜戰中力壓盟國海軍,締造了所謂“無敵神話”。但是,美國海軍驅逐艦部隊愈挫愈勇,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積極改進裝備,革新戰術,掌握了克敵制勝的有效方法,逐漸扭轉劣勢,奪取主動。美軍新戰術取得的第一場勝利就是發生在1943年8月6日夜間的維拉灣海戰,6艘美軍驅逐艦對陣4艘日軍驅逐艦,打出了3∶0的佳績,而在海戰中首先發現敵艦并帶隊突擊的便是馬漢級驅逐艦“鄧拉普”號。 1500噸級驅逐艦 在一戰期間,美國首次激活暴兵模式,在短短六年內狂造273艘平甲板驅逐艦,然而在戰后過剩的驅逐艦導致美國海軍從1922開始長達十年沒有新建一艘驅逐艦。與此同時,太平洋彼岸的日本海軍傾注全力強化驅逐艦的戰斗力,以縮小因《華盛頓條約》形成的與英美海軍的實力差距,打造出以吹雪級為代表的新銳驅逐艦,令美國海軍倍感壓力。在1930年《倫敦條約》簽訂后,美國海軍終于對日本人的挑戰做出回應,啟動新型驅逐艦的設計建造。 ■日本海軍吹雪級驅逐艦“浦波”號,吹雪級強大攻擊力令英美海軍倍感壓力。 美國海軍對新型艦隊驅逐艦的基本要求是:具備優良的續航力,能在遠海長期活動;增強防空能力,應對空中威脅;升級射控系統,加強炮戰能力。遵循上述指標,美國海軍完成了1500噸級驅逐艦的設計,于1932年開工建造了8艘法拉格特級,隨后在其基礎上改進建造了18艘馬漢級。作為早期型1500噸級驅逐艦,馬漢級延續了艏樓船型和雙煙囪低干舷造型,換裝新型高平兩用艦炮,強化魚雷裝備,發射管數量由8具增加到12具,采用新型高溫高壓鍋爐和輪機配置,提高動力輸出,增加燃油載量,延長續航距離,作戰性能較法拉格特級有所提升,但存在火炮防護不足,船體重心偏高等問題,在惡劣海況下的穩定性欠佳。 ■美國海軍馬漢級驅逐艦的雙視線圖,注意呈品字形分布的魚雷發射管。 “鄧拉普”號于1935年4月10日在紐約聯合造船廠開工,1936年4月18日下水,1937年6月12日服役,以海軍陸戰隊準將羅伯特·鄧拉普命名,首任艦長為施拉德海軍中校。“鄧拉普”號標準排水量1524噸,滿載排水量2137噸,艦長104米,艦寬10.8米,吃水2.8米,安裝4臺鍋爐和2部減速齒輪蒸汽輪機,輸出功率46000馬力,航速達37節,燃油載量530噸,續航力為6940海里/12節,艦員編制為158人(平時)/250人(戰時)。 ■1937年時的“鄧拉普”號驅逐艦,當時該艦還在美國東海岸進行訓練。 “鄧拉普”號配備5門38倍徑127毫米高平兩用艦炮,沿艦體中線安裝5座單裝炮,僅有艦體前部的2門炮配有后部敞開炮罩,其余3門為露天炮位;魚雷武備為3座533毫米四聯裝發射管,1座安裝在前后煙囪之間的中線位置,2座安裝在艦體中部兩舷,單舷齊射能力仍為8枚;防空武器偏弱,最初僅有4挺12.7毫米機槍,艦尾安裝2條深彈滑軌。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鄧拉普”號接受改裝,拆除3號主炮,加裝20毫米機關炮并配置雷達。在1943年8月時,“鄧拉普”號的武器配置為4門127毫米主炮、12具魚雷管和8門20毫米機關炮,雷達也升級為最新的SG型。 ■1940年時的“鄧拉普”號驅逐艦,注意其后部主炮為露天炮位,缺乏防護。 “鄧拉普”號入役后在東海岸試航訓練,1939年9月調往西海岸加入太平洋艦隊,1940年4月入駐珍珠港,配屬于第6驅逐艦中隊第12分隊。在1941年12月7日日軍突襲珍珠港時,“鄧普拉”號隨第8特混艦隊護送“企業”號航母為威克島運送飛機,因此逃過一劫。在1942年中,“鄧拉普”號先后參加了對馬紹爾群島和威克島的突襲行動,此外大部分時間在夏威夷海域執行護航巡邏任務,直至1942年底被派往南太平洋前線,于12月5日抵達新喀里多尼亞的努美阿,在斐濟、湯加和新赫布里底群島之間執行護航任務。1943年7月30日,“鄧普拉”號奉命開赴瓜達爾卡納爾島,以圖拉吉港為基地開始執行戰斗值班任務,僅僅一周后就迎來了服役生涯中首次真正的海上戰斗。 ■1942年4月,“鄧拉普”號驅逐艦橫穿“企業”號航母艦尾。 反傳統新戰術 1943年2月,贏得瓜島戰役的盟軍開始沿著所羅門島鏈躍進,目標直指日軍在東南戰線的大本營拉包爾。1943年6、7月間,美軍先后登陸倫多瓦島和新喬治亞島,為后續作戰奪取航空基地。為阻止美軍推進,日軍沿用瓜島戰役的做法,出動驅逐艦在夜間實施快速運輸,向科隆班加拉島和新喬治亞島運送援兵和物資,被盟軍稱為“東京特快”,日軍則自嘲為“鼠運輸”。美軍對此早有準備,派出飛機和水面艦艇實施攔截,先后爆發了庫拉灣海戰和科隆班加拉海戰及多次小型沖突,互有勝負。日軍運輸隊起初通過科隆班加拉島以東的庫拉灣前往目的地,在屢遭截擊后轉而選擇從島嶼西側的維拉灣南下,部隊和物資在布萊克特海峽入口處換乘舟艇轉運維拉港。在7月22日和8月1日,日軍利用新航線成功完成兩次運輸行動,在第二次行動中“天霧”號驅逐艦還撞沉了未來總統約翰·肯尼迪指揮的PT-109號魚雷艇。 ■這幅畫作表現了1943年8月1日“天霧”號驅逐艦撞擊PT-109號魚雷艇的場面。 連續得手的日軍決定在8月6日實施第三次行動,出動4艘驅逐艦運送陸軍940人和50噸物資前往科隆班加拉島,運輸隊由第4驅逐隊“荻風”、“嵐”號,第24驅逐隊“江風”號組成,警戒隊為第27驅逐隊“時雨”號,前兩艦為陽炎級,后兩艦為白露級。第4驅逐隊司令杉浦嘉十大佐乘坐“荻風”號率隊出擊,第27驅逐隊司令原為一大佐乘“時雨”號隨行。原為一認為在同一海域反復行動容易被美軍摸清規律,此行危險很大,但他的意見未能得到重視,事后證明絕非杞人憂天。日軍編隊于8月6日2時30分(本文統一使用當地時間,下同)從拉包爾出航,進行佯動后于11時30分在布干維爾島以東海域轉向南下,駛向科隆班加拉島。由于天氣不良,日軍飛機的掩護行動取消,結果運輸隊在中午時分被美軍巡邏機發現,行跡暴露。原為一預計將遭遇美艦,命令“時雨”號做好接敵準備,艦炮射程校準在5000米處,魚雷定深2米,設定射角20度。 ■第4驅逐隊司令杉浦嘉十大佐(左)和第27驅逐隊司令原為一大佐(右)。 正如原為一戰前的擔憂,美軍第3艦隊兩棲部隊司令西奧多·威爾金森少將準確預判日軍將再次行動,決定組織新的攔截作戰,問題是當時他手上沒有巡洋艦可用,而單獨派遣驅逐艦出擊是有悖于美軍歷來的戰術教條。不過,驅逐艦部隊出身的威爾金森決心打破常規,于8月5日下令第31.2特混大隊(下文簡稱TG31.2)由圖拉吉出擊,前往布萊克特海峽設伏,該部下轄第12、15驅逐艦分隊,前者包括“鄧普拉”、“格雷文”、“莫里”號(后兩艦為格里德利級),后者為“朗”、“斯特里特”和“斯塔克”號(均為本哈姆級),由第12分隊指揮官弗里德里克·穆斯布魯格中校統一指揮。 ■第15驅逐艦分隊旗艦“朗”號,屬于本哈姆級驅逐艦。 穆斯布魯格剛在數日前接替同窗兼好友阿利·伯克上校擔任大隊指揮官。伯克素來強烈主張驅逐艦應獨立作戰并潛心研究新戰術,穆斯布魯格對此極為贊同,也熟悉伯克的戰術理念。戰前威爾金森與穆斯布魯格商討作戰策略時,他基于之前的經驗仍建議從遠距離發揚艦炮火力接敵,規避日軍的魚雷攻擊,但穆斯布魯格認為美軍魚雷和雷擊戰術并非一無是處,只要妥善維護,合理使用可以發揮出應有的威力,而且他的部下為此已經苦練多時,最后威爾金森允許穆斯布魯格全權制定作戰計劃,給予充分的行動自由。 ■第3艦隊兩棲部隊司令威爾金森少將(左)與第12驅逐艦分隊指揮官穆斯布魯格中校(右)。 穆斯布魯格的作戰方案以伯克的理念為基礎略加改進,核心意圖是編成兩個突擊編隊,以雙縱隊隱蔽接敵,在發現目標后分別駛向不同陣位,第一編隊先行發起魚雷攻擊,如果命中第二編隊從其他方向展開炮雷突擊,第一編隊適時夾擊或防備敵方后援,兩支編隊可根據戰況互換角色。穆斯布魯格的戰術有兩處創新:首先,摒棄了夜戰中集中編隊的教條,分兵行動增加了夜間敵我識別的難度,但對于擁有雷達和完善通信系統的美軍而言這是可以克服的;其次,以魚雷為首選攻擊手段,自開戰以來美軍魚雷由于引信缺陷時常啞火,為此 TG31.2的魚雷兵將故障頻發的磁性引信解除,僅使用相對可靠的觸發引信。為了達成突然性,穆斯布魯格要求各艦注意遮蔽魚雷發射焰,并在魚雷命中前保持艦炮靜默,利用雷達引導攻擊。他還與第15分隊指揮官羅格·辛普森中校和6位艦長充分溝通,明確任務,確保戰術意圖得到切實貫徹,并針對突發情況制定了周密預案。 ![]() ■1942年7月,“鄧拉普”號驅逐艦的魚雷兵在魚雷射擊訓練后回收操雷。 目標:維拉灣! 8月6日11時30分,準備就緒的TG31.2比預定時間提前一小時出發,因為“莫里”號出現輪機故障,只能保持27節最大航速。17時30分,美軍編隊接到巡邏機的偵察報告,確定日軍行動,穆斯布魯格隨即通過艦隊通信系統向各艦通報了具體戰斗方案:由第12分隊率先發起魚雷突擊,因為該分隊雷裝較強,每艦裝備12~16具魚雷管,而第15分隊的3艘驅逐艦在改裝時拆除半數雷裝,每艦裝備8具魚雷管,加裝4門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炮力較強,負責第二輪打擊。 ![]() ■美國海軍“莫里”號驅逐艦,攝于1943年所羅門海域,該艦在維拉灣海戰時遭遇輪機故障。 6日晚22時26分,美軍編隊通過基佐海峽,按照預案組成雙縱隊,第12分隊居左,第15分隊居右,兩隊相距2海里,各艦間隔約450米,以15節航速對布萊克特海峽進行搜索。當夜天氣多云,時有陣雨,海面平靜,沒有月光,能見度不足3600米,對于依賴目視的日艦而言非常不利,反而有利于美艦發揮雷達優勢,相比舊式的SC雷達,美軍新型SG雷達已經具備區分艦艇信號與海岸回波的能力,簡直是為島嶼間海戰量身定制。 ![]() ■TG31.2大隊由圖拉吉島啟程前往維拉灣的航線。 23時23分,美軍編隊從南面進入維拉灣,各艦加速到25節沿科隆班加拉島西岸向北搜索,第12分隊在左前方航行,第15分隊在右后方跟進,航向30度。23時33分,行駛在最前方的旗艦“鄧拉普”號首先發現目標,SG型雷達的顯示屏上清晰地出現了四個回波信號,距離約21750米。三分鐘后,“格雷文”號的雷達也確認目標,認定為四艘呈單縱隊航行的艦船。穆斯布魯格隨即向各艦通報敵情:“水面接觸,方位351度,距離19700碼(約合17930米)!”美軍艦隊拉響戰斗警報,全體官兵各就各位。 ![]() ■二戰時期美軍艦艇裝備的SG型對海搜索雷達,成為克制日軍夜戰優勢的利器。 穆斯布魯格通過艦隊通信系統下達了戰斗指令:第12分隊轉向335度,與日艦保持平行相向航行,從左舷方向隱蔽接敵后發起魚雷攻擊;第15分隊先轉向西北方,再轉向西南方,取230度航向準備搶占日艦的T字橫頭陣位。23時39分,兩支突擊編隊按計劃展開機動,各艦的瞭望哨和瞄準手都緊張注視著目標即將出現的方位,作戰情報中心根據雷達提供的數據計算射擊諸元并輸入指揮儀,魚雷發射管的擋焰板已經打開,魚雷定深設在1.5~2.7米,魚雷管轉向左舷,等待射擊命令。 ![]() ■二戰美國驅逐艦的作戰情報中心內景,這里是指揮戰斗行動的中樞。 魚貫南下的日軍編隊由于未裝備雷達,對于近在眼前的危險仍渾然不覺,即使目光最銳利的瞭望哨也不能穿透厚重漆黑的夜幕,而美軍艦隊卻可以將身形隱藏在科隆班加拉島的海岸陰影中,更增加了日艦發現的難度。運輸隊以“荻風”、“嵐”、“江風”的序列航行,各艦間隔約490米,擔任警戒的“時雨”號在后方1370米處跟進,航向正南,航速30節。日軍各艦依然按照反魚雷艇作戰預案進行部署,并認為在進入布萊克特海峽后才可能遭遇美軍魚雷艇的襲擊,此時尚有一段距離,戰后有資料顯示當時日艦警覺不足,戰備松懈。 ![]() ■日軍運輸隊旗艦“荻風”號驅逐艦,屬于陽炎級17號艦,戰沉時服役還不到兩年。 日美艦隊以55節的相對速度迅速接近。23時41分,在距離縮短到5730米時穆斯布魯格下令發射魚雷!第12分隊的3艘驅逐艦在63秒內各自射出8枚Mk 15型魚雷,以36節航速向目標航路前方飛馳而去。由于雙方正相向航行,魚雷實際行程不足4000米,留給日本人的反應時間也僅剩不到4分鐘!在完成魚雷射擊后,第12分隊一齊轉向東面高速脫離,防備日艦的魚雷反擊。 ![]() ■1942年7月,“鄧拉普”號驅逐艦進行魚雷射擊訓練時的留影,兩座魚雷發射管指向左舷。 在美艦完成魚雷攢射一分鐘后,“荻風”號的瞭望哨才報告科隆班加拉島方向有艦影,隨后“嵐”號也稱左舷方向疑似美軍魚雷艇逼近,但“江風”號瞭望哨又聲稱右舷出現不明目標,一時間陷入混亂,甚至魚雷兵都離開崗位加入瞭望行列。在斷后的“時雨”號上,始終預感不妙的原為一急忙下達戰斗預令:“左魚雷戰!反航戰!左炮戰!”日本水兵們在機械地執行命令的同時頗為茫然:“敵艦在哪里?”對于日本人而言,死亡沙漏的最后一顆沙粒已經悄然落下…… 宛如海中火山 23時45分,死神的鐮刀輕輕掠過波瀾不驚的海面抹在了日本人的脖頸上,收割生命的時刻降臨了。“荻風”和“嵐”號猛然發現多道雷跡從左舷逼近,立即向左急轉規避,已然太遲了,“荻風”號被擊中1~2枚魚雷,“嵐”號吃了2~3枚魚雷,兩艦均鍋爐艙被毀,喪失航行能力并燃起大火。“江風”號選擇右急轉,卻被1枚魚雷正中前部彈藥庫,頓時騰起一團橙紅色的巨大火球,爆炸聲響徹海天,甚至在科隆班加拉島以東庫拉灣待命的美軍魚雷艇艇員們都看到了火光,形容好似“火山爆發”。“江風”號前部艦體轉瞬間沉入海底,后部艦體就像失去生氣的朽木般漂浮在海面上。 ![]() ■1943年10月,“時雨”號(左)和“五月雨”號(右)驅逐艦在所羅門海域進行炮術訓練。 在運輸隊接連中雷的同時,“時雨”號向左舷射出8枚魚雷。原為一后來回憶,就在第八枚魚雷出管時發現800米外有雷跡,“時雨”號緊急右滿舵,但已避無可避,只能睜地看著魚雷直沖艦體中部而來。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效忠天皇的時刻到來時卻沒有爆炸發生,“時雨”號完成180度轉向,釋放煙幕向北退避,同時重新裝填魚雷準備再次攻擊。原為一事后稱,那是他一生中最驚心動魄的兩分鐘!后來發現,有2枚魚雷從“時雨”號艦底穿過,還有1枚魚雷打穿了船舵卻是啞雷,令其僥幸逃生。“時雨”號匆忙間射出的8枚魚雷全部打空,因為第12分隊早在幾分鐘前就已經轉向,完美地避開了日軍的殺招。 ![]() ■1943年8月6-7日維拉灣海戰日美艦隊的交戰航線圖。 當火光照亮海平面,沉悶的爆炸聲徐徐傳來,焦急等待的美軍官兵們欣喜若狂,歡聲雷動,眾人彼此擁抱,擊掌相慶,歡呼聲、口哨聲響成一片。“莫里”號的記錄顯示,有5枚魚雷成功引爆,命中三個目標。第15分隊于23時47分火力全開,以127毫米主炮對2740米外的“江風”號集火射擊,“斯塔克”號還發射了4枚魚雷,奄奄一息的“江風”號無力支撐,于23時52分徹底消失。23時55分,第12分隊重新組成單縱隊調頭返回戰場,與第15分隊合力掃蕩殘敵。遭到重創的“荻風”和“嵐”號以殘存火炮胡亂向四周射擊,死到臨頭都沒找到對手所在,還以為遭到美軍巡洋艦、驅逐艦、魚雷艇和飛機的圍攻!在6艘美軍驅逐艦的交叉攻擊下,“嵐”號于8月7日0時10分彈藥庫爆炸沉沒,“荻風”號于0時21分步其后塵。 ![]() ■美國海軍“斯塔克”號驅逐艦,該艦向“江風”號發射了魚雷,將其擊沉。 “時雨”號用了23分鐘完成魚雷重裝后于0時10分返回戰場,卻目睹了“嵐”號爆沉的慘狀,又聽聞空中有引擎聲,原為一判斷遭到空襲,形勢不利,于0時15分下令撤退,拋下還在海中掙扎的友軍逃之夭夭。0時35分,美艦雷達上已無目標可尋,穆斯布魯格下令收兵,并嘗試營救幸存的日軍,卻沒有一人接受救助,在白忙活了一個多小時后,美軍艦隊于2時退出戰場返航。落水日軍大多溺斃,僅杉浦大佐以下300余人生還。 ![]() ■1943年9月,“鄧拉普”號艦員在回港休整時聚集在后甲板上合影。 維拉灣海戰是太平洋戰爭中美軍首次獨立使用驅逐艦進行夜戰并取得勝利的戰例,日軍被擊沉3艘驅逐艦,1210名官兵殞命,運輸作戰完全失敗。根據“時雨”號夸大的報告,日本大本營宣布遭美軍海空優勢兵力圍攻,己方一沉一傷,并在反擊中重創美艦一艘,實際上美軍方面只有“莫里”號損壞一個給水泵,“朗”號一位裝填手受傷,都不是敵方火力造成的!事實證明在擺脫掩護巡洋艦的戰術束縛后,驅逐艦部隊完全可以獨立戰斗,利用雷達優勢和合理的戰術戰勝日軍水雷戰隊。對于驕狂的日本海軍而言,此次夜戰失敗是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為了表彰維拉灣海戰的功績,編隊指揮官穆斯布魯格中校、“鄧拉普”號艦長克里夫頓·埃弗森少校和“斯特里特”號艦長弗蘭克·古爾德少校榮獲海軍十字勛章,“莫里”號驅逐艦獲得總統集體嘉獎。 ![]() ■戰爭后期“鄧拉普”號驅逐艦上層建筑上的戰績板,該艦戰果中包括維拉灣海戰中擊沉的3艘日軍驅逐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