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確、進步主義、取消文化大行其道,歐美電影越來越正確,也越來越無趣。 2020唯一的驚喜來自丹麥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的《酒精計劃》: 1998年,29歲的溫特伯格捧出“Dogme95”的第一部作品《家宴》,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轟動國際影壇: 影片撕開上流社會溫情脈脈的面紗,堪稱丹麥版《雷雨》: 父親六十大壽的家宴,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兒子痛訴自己和姐姐是父親性侵的受害者:父親猥褻、強奸了我們。 母親當時放任父親犯罪! 講真話的代價: 女兒也勇敢地站起來,朗讀姐姐的遺書,姐姐自殺是因為無法忍受父親的強奸! 天真無邪的兒童會不會構陷他人? 2012年,溫特伯格以《狩獵》挑戰歐美“兒童崇拜”的政治正確,麥子叔(麥斯·米科爾森)完美呈現了男主欲哭無淚、有冤難伸的“社會性死亡”,榮膺戛納影帝: 咋就這么喜歡這個演員呢? 麥子叔“耐看”,類似考里斯馬基的愛將馬蒂·佩龍帕: 2019年6月,一段視頻讓很多丹麥家長震怒: 小學女老師讓一個非洲移民的孩子帶著很多丹麥同學做禮拜,口喊阿拉胡阿拉巴。 家長質問學校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要求老師和校長辭職。 校長解釋:這是一個名為“了解你的生活”主題周的活動,讓孩子們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 歐美斯坦的多元化、政治正確越來越荒謬:在英國引用丘吉爾反極端宗教的名言,居然涉嫌仇恨犯罪,有被捕的危險;因穆斯林學生反感屠殺猶太人的內容,法國的學校甚至不敢在課堂上講授二戰史! 2020年10月16日,法國歷史老師塞繆爾·帕蒂在課堂上展示《查理周刊》的宗教諷刺漫畫,光天化日之下被恐怖分子斬首! 以上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酒精計劃》: 政治正確泰山壓頂,以驚世駭俗著稱的大導演也不得不收斂鋒芒,表情達意曲徑通幽,綿里藏針、欲言又止的細節需要細心揣摩,以至于很多觀眾根本就沒看懂這部杰作。 序幕是高中生畢業狂歡,吸海垂虹、不醉無歸: 導演認為,丹麥禁欲的主張甚囂塵上,關于酒的道德說教太多,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其實虛偽透頂,人們過度追求理性的同時瘋狂酗酒,《酒精計劃》表現了丹麥平庸、無聊的現狀。 丹麥教育強調師生平等、寬容,站上講臺并不意味著你就是權威。麥子叔飾演的歷史老師馬丁,對此深有體會:學生不滿他的授課內容,當即離席而去。馬丁問妻子:我是不是變得很無趣? 校方組織學生(坐在課桌上)與馬丁對話,有個女生對馬丁“復活節危機”的講述感到困惑。 復活節危機,指的是1920年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在保守派的建議下,不完全接受關于領地歸屬的公投結果,迫使丹麥首相辭職,遭到民眾強烈反彈,引發丹麥史上非常著名的憲政危機。 受制于政治正確,影片沒有詳細展開,但能讓學生感到困惑,無非是因為馬丁對這場危機離經叛道的闡釋。 看到這里,觀眾就應該明白,歐美自由派的言論自由,是打壓、排斥保守派的言論自由,只許自由放火,不許傳統點燈! 馬丁面臨下課的危機,婚姻似乎也走到了盡頭。 本不喝酒的他,在同事、好友的慫恿下,索性一醉解千愁:我也不知道怎么淪落到現在這個樣子。我很抱歉。 朋友們想讓他振作起來: 可是,馬丁,12年前你在學校還是風云人物,正在爭取研究職位,大家都在談論你。 是啊,你的科研經費和博士學位都準備好了,你去申請了嗎? 沒有,當時我孩子還小…… 什么孩子還小,有苦難言罷了。 這個一閃而過的細節和之前的復活節危機一樣,是理解整部影片的關鍵密碼: 自由派的學術自由是支持進步主義、多元化、后殖民主義的自由,而不是反政治正確的自由—— 因為堅持種族間智商差異的言論,政治嚴重不正確,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英雄、“DNA之父”沃森(生物學歷史上唯一可與達爾文進化論相比的最重大的發現)被剝奪榮譽頭銜,區區一個歷史教師,何足道哉! 發現酒后可以無拘無束地敞開心扉,馬丁在課前偷偷飲酒。他和三個好友開始一項酒精計劃:四個老師記錄飲酒對授課、社交的影響,然后做出整體評估。 馬丁提出三位候選人讓學生投票:1.身體癱瘓,患有高血壓、貧血等一系列嚴重疾病,撒謊,婚內出軌,酗酒成性;2.過度肥胖,曾患憂郁癥、兩次心臟病發作,大量飲酒才能入睡;3.戰爭英雄,尊敬婦女,煙酒不沾,熱愛小動物。 學生把票全部投給第三位候選人,結果錯過了羅斯福、丘吉爾,選擇了希特勒。 馬丁意在以此說明人性和歷史的復雜性: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你們期望的樣子。非常精彩,課堂效果極佳。 然而,酒精的負面效應很快顯現,尿床、醉臥街頭、搗亂會議,高潮過后的空虛、幻滅,讓馬丁最好的朋友湯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影片高度概括了人類的生存狀態:既堅韌不拔,又充滿悲劇性。 說到跳舞,麥子叔是專業的,1980年代,他師從“現代舞之母”美國舞蹈大師瑪莎·葛蘭姆,舞蹈功底深厚: 片尾醉舞直白地宣泄了保守派的痛苦和激情,在這個政治正確走火入魔的世界,保持清醒不如鯨吸百川: 勸君更盡一杯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