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對遺泄的緩解,都以腎失封藏,精關不固為主去治,像腎陰虛的相火妄動、腎氣虛的精氣不固、腎虛濕熱下注、腎虛心腎不交等都是一樣的途徑去緩解,難免損傷脾胃功能,最后遺泄沒有止住,又有新的癥狀出現。 對于這頻繁遺泄、滑泄,想臨時取效并不難,但一停藥就反復,形成頑固疾病。因此如果常規緩解解決不了問題,就要重新找出疾病的根源,而不是死磕到底。頻繁遺泄、滑泄,世人多從腎虛治,可我們現代人和古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不同,現代人壓力大,思慮傷肝脾,多食肥甘厚味,造成的痰火濕熱郁遏,是常見病因。 因此濕熱停聚下焦的根源,還是因為脾胃中焦。病在中焦,卻治下焦,病怎么能好呢。清濕熱的藥性多苦寒,易損傷脾胃,反而會加重濕熱的滋生。此證型的病因還是濕熱內生,下擾于精室造成的。此類患者脾虛胃熱,常伴有口干口苦,口臭、口腔潰瘍,牙齦出血,便秘,舌質紅,苔黃厚等癥狀。 治宜:中焦脾胃為主,下焦濕熱為輔。藥用:黃連、肉桂、知母、石膏、佩蘭、粳米、甘草、白扁豆、山藥、雞內金、蓮肉、蓮心、黨參、土茯苓等。具體用藥還需根據其他不適癥狀加減調治,癥狀才能真正得到緩解。 |
|
來自: 君健行 > 《醫學知識分類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