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現在的位置是古代由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的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改道南移,天津海岸線固定。最遲至戰國時期,此處已有先民勞作生息。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三岔河口”成為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唐朝時期在蘆臺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唐朝中葉以后,天津成為南方糧綢等物資北運的水陸碼頭。海河曾是宋遼的“界河”,南北為宋、遼分治。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如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金朝在三岔口設立軍事重鎮“直沽寨”,當時天后宮附近已形成街道。 元代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并修建糧倉,興建天后宮。1316年,在直沽設“海津鎮”,是當時的軍事重鎮和漕運中心。明朝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同其侄建文帝爭奪皇位,在此渡河南下奪取政權。 永樂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詔賜名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筑城設天津衛。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明廷在天津陸續設官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清朝天津先后改衛為州,升州為府。“天津”二字保持此名至今。 天津名稱的歷史由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 詩詞之說:“天津”一詞最早出現于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的詩歌中,他在《離騷》中寫下了“朝發軔于天津兮”這一昂揚的詩句。 星官之說:“天津”的名稱來源于星官名“天津星”,《隋書·天文志》在記載“九坎東列星”時記載:“尾亦為九子箕,亦曰天津”。 河名之說:“天津”源自河名“天津河”,《金史·河渠志》中記載:“通濟河創設巡河官一員,與天津河同為一司,通管漕河閘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隸督水監”。 賜名之說:可見天津當地被稱為“天津”由來已久,后由明朝皇帝朱棣以皇家身份又賜予該名,為“天津”一詞的內涵增加了皇室成分。民間亦從而廣泛流傳天津又意為“天子津渡”,是明朝皇帝朱棣奪取帝位成功,始發于渡過沽河,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1404年12月23日),傳諭旨“筑城浚池,賜名天津”。明朝文人李東陽的《重建三官廟碑記》,碑記里注有:“天津象征天子車馬所渡之地”的詞句。 1860年10月,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西方各國先后在天津設立英、美、法、德、日、俄、意、奧、比九國租界,使天津逐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晚清時期,天津的軍事、鐵路、電報、電話、郵政、采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中國之先河,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亦稱“北洋新城”。 民國時期,1928年6月,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同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恢復直轄市。1948年11月,平津戰役開始;1949年1月,解放軍勝利解放了天津。 在1949年至1958年2月這段時間里,天津市為直轄市。此時的直轄市只有北京,上海,天津這三座城市。天津能夠成為直轄市,這與它的經濟實力是分不開的。后來,1958年2月,因天津良好的工業基礎,被并入河北省,河北省會遷往天津,時間長達八年。 1967年1月,因各種原因,河北省遂將省會遷回保定,天津市再次恢復為直轄市并保持至今。 天津只能是直轄市而不能做河北的省會,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地緣因素。從地緣上來說,天津的定位就如同明朝時它的名字“天津衛”,就是要拱衛京畿的。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天津必須保持足夠的獨立性,而不能與河北連成一體,對北京形成合圍。 假設天津劃歸河北,成為河北省會,那么天津既有港口,又有了更廣闊的發展腹地,如果與成都、鄭州、武漢等省會城市類似,傾全省之力發展大省會,在人才、資源等各方面勢必會和北京產生激烈競爭。因此,天津的定位只能是直轄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