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克琉斯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將朝軍攔腰截斷,首尾不能相顧,朝戰局勢急轉直下。在美軍和韓軍的兩面夾擊之下。朝軍節節敗退,不得不放棄進攻,向北方進行戰略撤退。 9月28日,在聯軍的攻勢下,朝軍不得不放棄漢城。次日,聯軍抵進三八線。 這個時候在很多人的歷史認知里,都認為美軍是想越過三八線,占領整個半島,扶持李偽上臺。其實關于是否越過三八線繼續向北進攻,杜魯門當時是有重大疑慮的。 最開始,美軍的目標只是將朝軍的部隊打退至三八線,保全李承晚,并盡快結束戰爭,避免別的國家介入,防止戰爭規模擴大。不過由于仁川登陸戰的巨大成功,讓美國最開始的立場發生了改變,乘勝追擊獲取更大戰果的想法,涌上了美國人的心頭。 【仁川登陸,在船上得意觀看炮擊的麥克阿瑟】 在是否突破三八線這一問題上,美方存在兩派,一派是以麥克阿瑟為首支持突破三八線、快速占領整個半島的美國軍方;另一派,則是支持按原計劃執行的杜魯門當局。 當時杜魯門的高級顧問,對麥克阿瑟一派的計劃十分反對。他表示:“北朝屬于紅色陣營,如果越過三八線發動進攻,等于打蘇聯人的臉。會引起蘇聯的反對,他們會鼓動中國占領北朝,甚至派兵參戰。煽動和中國之間的戰爭,這是毫無意義的,并且對我國的全球戰略也是不利的,我們并不想把戰爭資源浪費到這個戰略意義不大的地區。” 如今我們再看杜魯門幕僚的意見,是不是感到還有一些理智的人?可是在當時的仁川登陸成功的氛圍下,這些意見并不被美軍所接受。即使是提出冷靜處理意見的顧問,被美軍方面一忽悠,也認為從軍事形勢上來看,以巨大的軍事優勢乘勝追擊,迅速結束朝戰,占領整個半島,以絕后患,“也是一個重大機會”。 【杜魯門總統】 兩個方案都有道理,杜魯門很快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占領整個半島這一目標確實很誘人。另一方面,他忌憚中國在蘇聯的支持下參戰,因為二戰結束才幾年,美國并不想把戰爭規模擴大,與蘇聯、中國直接沖撞。為了到了一個好的解決辦法,杜魯門和幕僚們整整談了一個晚上。 最終,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美方選擇了冒險:向北突破三八線。 【向三八線快速推進的美軍裝甲部隊】 很快,杜魯門通過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給麥克阿瑟下達了軍事指令。這項指令中明確表示:“授予麥克阿瑟采取必要軍事行動的決定權。把朝軍趕到三八線以北,或者徹底擊潰他們的部隊。如果沒有蘇聯或者中國的武裝部隊進入半島的跡象,可以將軍事行動延伸到三八線以北。” 但杜魯門終究是有顧忌的,他又特別囑咐麥克阿瑟,如果蘇聯或者中國軍隊進入半島,就立刻停止在三八線以北的軍事行動。 相較于心有顧忌的杜魯門,美國高層和軍方早已被巨大的勝利徹底沖昏了頭腦。一些議員紛紛發表意見,一邊祝賀美軍取得重大的戰果,一邊公開主張美軍越過“三八線”,發動全面戰爭。諸如《紐約時報》《時代》雜志這些著名的美媒,則將“越過三八線”這條口號直接打在了頭版。種種跡象都表明,美國陷了狂熱的戰爭妄想。 【越過三八線的聯軍士兵】 1950年9月30日,韓軍正式越過三八線,也就在當日,總理在京發表正式講話,正式警告美方:“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絕對不會聽任鄰國被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杜魯門見中國沒有采取實際行動,把這一告誡當作耳邊風,認為新中國只是在打打嘴仗而已,便繼續放任韓軍進攻北朝。 幾天后的10月3日,總理通過印度大使潘尼迦向美方發出最后通牒,劃了最后的紅線:“如果繼續放任美軍越過三八線,挑起戰火,中國將出兵援朝,但如果只是李承晚軍隊進入北朝,中國將不會干涉這場內戰。” 但此時此刻的杜魯門有些飄飄然了,他認為印度大使是在危言聳聽,不過是印度在同情中國而已。所以他的話不能當作公正的觀察家的話來看待,而只是中國的一個傳話筒,周的聲明也只不過是一種恐嚇。 杜魯門的這些底氣,都來自于中情局的判斷。中情局發現,蘇聯在西伯利亞的軍隊沒有任何調動的跡象,由此觀之,蘇聯并沒有想介入朝戰的意思。當然,中情局注意到了中國軍隊在東北地區的大規模集結調動,但這并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杜魯門認為,以中國軍隊的實力,這樣的調動不足以表明中國軍隊要參戰,只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 于是在10月7日,美軍開始正式越過“三八線”,進攻北朝。 【1950年10月7日,美軍第一騎兵師率先越過三八線,向北朝首都平壤推進】 很快,狂妄的杜魯門便為他的決策行為付出了代價。美軍越過三八線12天后,1950年10月19日,志愿軍在彭德懷的帶領下正式渡過鴨綠江,參加朝戰。之后通過5次大規模戰役,將聯軍又打退至三八線以南。 本想快速結束朝戰的聯軍,因為杜魯門的狂妄陷入了一場長達數年的戰爭泥潭,最終不得不走上停戰談判桌,顏面盡失。而新中國以朝戰為立國之戰,徹底脫離了舊中國落后挨打的陰影,牢牢地奠定了強大威武的國際形象! 【1953年7月27日,美軍克拉克無奈地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早知今日,當初何必跨過三八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