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靠什么?很多成功人士會說是奮斗。 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一則實驗。 在美國,有一名體育老師在百米賽跑之前曾經做了一項調查。 他讓這些來自不同階層和家庭背景的青年學生,如果他所列出的條件的,每符合一個條件就向前邁出兩步,不符合的則原地不動。
等他宣布完這8項條件,這些原本在同一起跑線的青年,已經出現了很大差距。 他對這些贏在起跑線的人說:你們現在所處的位置,跟你們的努力無關,跟你們的任何決定都無關,都是你們的父母所帶來的。 接下來,一聲哨響之后的百米賽跑,盡管來自有錢家庭的很多孩子已經贏在起跑線,但是仍然險些被黑人青年超越。 這個實驗的意義就在于,它證明了一個事實:人生的競爭看似公平,其實并不在同一起跑線上,很多人是帶著先天巨大優勢混跡人生的。 勝利出線的成果,有時候的確與能力大小無關,可能在起點就已經決定了,我們或許可以稱作起點優勢。 2 當然,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類似于家庭出身這種先決條件,成功人士是不會告訴你的。 他們會一本正經地告訴你: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個人努力的結果。 互聯網大佬Jack馬,現在幾乎已經成長為善煲各類雞湯的教父級人物,他會告訴你成功源自于胸懷、眼光和實力等等。 提起馬云的青年時代,都被描述成一個勵志故事:一個多次高考失敗的青年,通過努力考上了大學,最后從老師蛻變成了商界精英。 但是沒有人告訴你,這個中考考了兩次才考上一個破中學,高考考了三次才上專科的典型學渣,居然能在大學四年中當了3年學生會主席,還當了2年杭州市學聯主席。 杭州可是有浙大這樣的名校的,北京市學聯主席基本被清華北大包攬,你能想象一個北京城市學院的學生,碾壓清華北大學子,當上學聯主席嗎? 更沒有人告訴你,1997年馬云如何拿到外經貿部的offer,又如何幫助外經貿部等建立網站拿到第一桶金,更依靠著外經貿部的關系,聯系上了高盛以及雅虎的楊致遠,為早期阿里帶來關鍵性融資。 這都是因為他父親的幫助,馬云的父親馬來法,是浙江省曲藝家協會第四、五屆主席。如果你覺得這個職位也沒多大,那就錯了,曾經叱咤風云的趙本山也只在遼寧曲協混了個副主席。 另一位自稱來自普通家庭的馬化騰,經常拿創業初期自己冒充女性聊QQ拉攏用戶來爆料創業艱辛,問題是QQ用戶那么多,馬先生能一次冒充2000個女性同時聊天嗎?這顯然不是他成功的關鍵。 實際上馬化騰的父親馬陳術,是李嘉誠的老鄉,國有上市公司鹽田港集團的董事。鹽田港區碼頭是李嘉誠的和記黃埔眼紅的碼頭,雙方于1993年達成了合作。 在騰訊1999年瀕臨死亡的時候,是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的香港盈科數碼投了騰訊幾百萬美金,這是馬化騰的救命錢。 互聯網大佬二馬的經歷告訴我們: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3 原生家庭所帶來的起點優勢,不僅在于資源和人脈,人生的選擇和機遇也大相徑庭。 大清同治九年前后,有兩個青年讀書人的命運發生了變化。 他們一個來自湖南,一個來自廣東;湖南的年輕人讀書一塌糊涂,連個舉人都沒考上;而廣東的這個年輕人讀書特別優異,科舉道路一帆風順。 照常理來看,廣東的這個年輕人的前途應該遠比湖南人更遠大,以后更有作為。 但是事實恰好相反,同治九年,這位湖南人還是默默無聞,一年后這位廣東人就考上了狀元。 在他們人生謝幕的時候,湖南的年輕人成了著名的外交家、二品高官,后來名留青史;而廣東的年輕人卻默默無聞,最終只是六七品小官,絕大多數人都不認識他。 這位湖南青年就是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而廣東青年則是同治十年的科舉狀元梁耀樞,出生于普通家庭,很小就死了爹媽,在堂兄接濟下才勉強完成學業。 曾紀澤由于考科舉屢試不中,就改學西學,并在父親的蔭庇下,成為候補官員,后來涉足外交,終于成為晚晴著名的外交家。 而梁耀樞雖然學習刻苦、高中狀元,卻一直在各地做學政主管科舉考試,后來又進入翰林院做皇帝的講師,以及在詹事府輔佐太子,終其一生也沒有揚名立萬。 學霸和學渣的不同命運,就在于原生家庭給了他們不同的命運選擇維度和廣度,論學識和努力,梁耀樞完勝曾紀澤,但是通往成功曾紀澤有多種選擇,而梁耀樞則只有一條路可走。 人一生成就的大小,其實就像文章開頭的那個賽跑實驗:原生家庭不同,就會處在不同的起點;原生家庭的資源、人脈,決定了你的人生輔助動力和道路選擇,也決定了你的奮斗基數和出路寬窄。 有的人之所以成功,其實是天生的,恰如85后江蘇首富嚴昊所說,“總結我的人生就三個字——生得好”。 聽起來是不是很喪,不錯,人生就是這樣。 但是,只要你足夠奮斗、足夠聰慧,也并非沒有超車的可能,比如在后天的學習上更加刻苦有功,在奮斗的路上更加嚴以律己。 相信命運而不屈服于命運,不要在所謂成功人士面前自卑,他們有的真的只是命好而已,如果你命不夠好,就去奮斗出自己的燦爛人生吧,不然還能怎樣? “唉,上天注定了我就是一窮命,這一輩子也沒啥指望了。” “為了發財致富,我琢磨了許多辦法,也嘗試了好幾次,但是都以失敗告終,看來這輩子是與財富無緣了,還是死了這條心吧!” ...... 稍加留意,你會發現現實生活中經常充斥著諸如此類的話語,很多人因為出身貧寒或者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打擊,而早早地向命運低頭,自甘平庸。 很顯然,這樣的人都是典型的宿命論者,他們認為自己的命運都是上天早已注定好的,不可改寫。在這種意識的作用下,他們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心甘情愿地被命運安排,卻從未想過主動出擊,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改變命運。 如果再稍加觀察,你會找到這樣一個有趣的規律:發出此類哀嘆的人往往都混跡在窮人的行列,難有出頭之日。 造成這一規律的原因當然不可能是“老天爺”他老人家的安排,歸根結底是人們自身的問題,因為輕易屈服于命運,這種人注定會在“財富追逐之路”上敗下陣來,貼著“窮人”的標簽繼續度日。 對此,富人則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他們堅信命可改,運可造,一切皆有可能,自己的命運全憑自己來締造掌控。 中國臺灣的著名實業家王永慶曾說過:“先天環境的好壞,不足喜亦不足悲,成功的關鍵完全在于一己的努力。”最終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不是來自外界的操縱,也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出于對自身的把握和掌控。 李嘉誠出生于廣東潮州市一個貧困家庭,童年過著艱苦的生活。 11歲那年,正逢中國戰亂,李嘉誠隨父母到香港避難,一家人寄居在家境富裕的舅父莊靜庵家中。然而禍不單行,沒過多久,李嘉誠的父親(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因勞累過度不幸感染上肺病而撒手人寰。 父親的離世使全家人都陷入了難以名狀的悲痛之中,尤其對于李嘉誠的母親來說,這更是一個極為沉重的打擊,家中唯一的希望已經不在,未來該何去何從? 這個時候,李嘉誠并沒有因為家里的悲慘遭遇而向命運屈服,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并且不依賴他人的救濟,身為長子的他決定輟學,毅然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李嘉誠最開始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表公司當倒茶掃地的小學徒。在這里,他學會了察言觀色,見機行事。因不愿長期寄人籬下,兩年后,19歲的李嘉誠到一家五金制造廠以及塑膠帶制造公司當推銷員,由于業 績出色,李嘉誠第二年就晉升為部門經理,不久后又被提升為公司總經理。 在這段“行街仔”的推銷生涯中,李嘉誠克服現實中遇到的重重困難和挫折,不斷豐富自己的商業知識, 結交各界朋友,為自己日后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50年夏天,22歲的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錢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個工廠—“長江塑膠廠”。1957年開始生產塑料花,到1964年,李嘉誠就已賺得數千萬港元的利潤,長江塑膠廠隨之成為 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花生產基地,李嘉誠也因此獲得了“塑料花大王”的美譽。此后,李嘉誠又抓住時機涉足塑料玩具、房地產等行業,逐漸發展成為“華人首富”。 面對貧寒的出身和遭遇不幸的經歷,很多意志薄弱的人會認為是造化弄人,命中注定如此,從而提前繳械投降,最終一生都無法擺脫窮人的命運。而李嘉誠卻并沒有屈服于命運的安排,并沒有任由貧窮擺布,他總是努力尋求脫貧致富的方法,最終成為了“亞洲首富”。 窮人相信自己被命運掌控,因此屈服于命運,聽天由命,而富人則相信命運由自己來創造,所以他們會努力掌控命運。 現實生活中,像李嘉誠這樣不屈服于命運,懂得把握掌控命運的富人不在少數,比如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如家”的創辦者季琦、新思想的創始人周文強等等。他們的事跡無不告訴我們一個共同的道理: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命運難題的最好解決者。只要不屈服于命運,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堅定地相信自己能夠脫貧致富,并且為之努力奮斗,財富就會離你越來越近。 ★★★ 財富語錄 ★★★ 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每個人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所不同的是,窮人屈服于命運,甘愿做聽任命運擺布的“傀儡”;而富人則懂得珍惜它,把握它,知道如何在與命運的博弈中成就自己,獲取財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