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天的夜晚,房前屋后或森林邊緣的天空中,時不時會有蝙蝠飛舞的身影。在那些恐怖片里,凡是要表現恐怖的夜晚,都會有一些蝙蝠飛過。那西方的寓言故事中,可惡的老巫婆要使壞時,也會有一些蝙蝠飛過。看看,真還沒有什么好形象。 本來這些家伙主要居住在洞穴里,但偶爾也會停留在屋檐下,用它那特化了的腳倒勾著掉在那里,形態十分詭異。乍一看,有幾分像老鼠,所以有人稱它們為“檐老鼠”或“鹽老鼠”,誤傳它們來到村莊是想跑到人家家里來偷鹽吃。那時每次看到有鹽老鼠出現,總會盡快跑去廚房看一眼那個裝鹽的小罐子,看蓋子是否蓋嚴實。那個年代鹽可是個稀缺的東西,所以對鹽老鼠會偷吃鹽的記憶很深刻。 雖然一次也沒有在鹽罐邊發現過鹽老鼠,但思想警惕高度從來沒有降低。在后來的學習中知道了那個被叫了多年的“鹽老鼠”的動物有一個通用名字叫“蝙蝠”。并且從中學英語課文中知道了那是個“兩面三刀”的家伙,既向鳥兒討好,又去討好松鼠。非白即黑的思維模式讓我對蝙蝠的那種“軟骨頭”行徑非常不齒。 蝙蝠依然在家鄉的天空中飛,我卻跑到了北方去上學。那里也有蝙蝠,只是比南方要少見得多。更讓我驚訝的是,北方人根本不認為蝙蝠會偷鹽。我也知道了蝙蝠是哺乳動物中唯一一種真正能飛的動物,而且蝙蝠有很多種,是僅次于嚙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全世界約有950種。 它們的長相可能差別很大,只不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前后肢都發生了特化,通過一層皮翼相連,組成了不同于鳥類的特殊的翼。它們晝伏夜出,或飛在空中捕食昆蟲,或飛進果園取食果子。就因為它們的長相,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存在各異的看法。有人說它是唯一有翅膀的哺乳類,是天使的化身。有人又因為其特別的面孔,把它說成是惡魔。 它們不去理會人們對它的看法,遠離人群堅守著自己。它們已經完全適應了洞穴生活,眼睛功能有些退化,從感覺的主力變成了副業,它們不再用眼睛后,而改成了用耳朵“看”。除了太過于細的絲不一定能識別出來,一般的障礙物基本八九不離十。 為了很好地活下去,練就了一幅好聽力。它們通過發出“咝咝”的聲音,以及人類根本無法聽見的超聲波,再用高超的聽覺去聽反射回來的聲音和超聲波,就能準確判斷前方和周邊物體的情況。不同的蝙蝠發出聲音和超聲波的頻率不一樣,讓它們在黑夜中也能輕而易舉就找到自己的群體和伴侶。難怪它們可以居住在沒有一點光線的洞穴里,卻不會碰到那些密密麻麻的鐘乳石。人們就是仿造它的耳朵能接收超聲波這一結構,制造出了雷達,制造出了天眼。它們的后肢物化后可以將身體倒懸著掛在空中,那個結構也非常有趣,它們越是放松,那個腳趾掛得越緊。因此它們就這么倒掉著睡覺,有時一睡就是一冬。也許哪天會有一種工具又是仿造了蝙蝠的后足。 不同的環境給了它們不同的發育方向,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也產生出各種不同的變異。那菊頭蝠的面部就特別復雜,而犬蝠就要簡單在多。鼠耳蝠長了一幅類似老鼠的耳朵,面部特征卻比老鼠要復雜。就算是耳朵也比老鼠多了個耳屏。 它們在空中飛舞,別以為它們是在表演,實際上是在捕食。它們是飛著捕食昆蟲,只要能捕得到的昆蟲都可以成為它們的食物。吃飽喝足了,它們回到洞里去休息,把糞便拉在洞里,為那些洞穴生物帶入了有機質和能量,為什么雕帶馬陸、華美肢馬陸、巴蝸牛、臘鼠婦等提供了美餐,成就了一個洞穴生態系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