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總是會有小伙伴產生下面這些疑問:
有這些疑問很正常,所謂書本,只不過是知識的載體。讓知識為我們所用,這樣才是讀書的目的。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書是《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致力于幫助大家收獲更高級的學習方法,通過便簽法的使用和拆書家的講解,學習者能快速直擊一本書的精髓,并將其轉化成工作和生活中用得上的能力。 附上MindMaster導圖社區創作者@Ethan 整理的全書思維導圖▼ 《這樣讀書就夠了》讀書筆記 - MindMaster思維導圖 《這樣讀書就夠了》 以下便是這本書的全書解讀 讀書為什么這么難?對于一名普通人而言,在日常的讀書中,總是會遇到以下三個問題: (1)沒時間、沒精力 (2)看不懂、記不住 (3)看不下去 那遇到這三個問題怎么辦呢? 對于成年人而言,最需要的其實是轉換讀書的觀念。其中最大的觀念應該就是,讀書,或是讀完一本書,并不是必要的事情。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自己應該讀什么書、怎么讀這本書。讀書應該是功利性的。對自己有用的書,就應該多花精力。 所以,對于沒時間沒精力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優先級的問題。在這個階段,書本并不能為你解決當下的問題,所以「沒時間」、「沒精力」。但是,當讀書是你獲取信息的一個有效渠道,那么相信你上班時間也會抽時間出來讀書的。 有效學習的五大公理要想實現有效學習,要掌握三個技巧:
內在驅動VS外在驅動 外在驅動型學習,指的是不得不做的讀書,比如說為了考到會計資格從業證不得不去死記硬背的書本知識。 而內在驅動型學習,指的是基于自己內在需求出發的讀書,比如說即將要去西藏旅游,就想看西藏相關的歷史書籍。又比如說,想了解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就會到書店挑選一組跟當下課題相關的書籍。 三種類型的學習者現實中,大部分人都是初級學習者和高級學習者。但我們要努力去做一個學習促進者。 作為學習促進者,現場學習最主要是要主動創造信息,以提問為主,把大部分時間給學習者,讓他們在提問后,有時間創造信息和討論表達。有價值的筆記應該是自己創造的信息,且具備高度的個人相關性。 便簽學習法:培養全新的思維模式便簽法的目標是用最簡單的工具和方法來提高閱讀的效率。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便簽法的3個基本原則:
便簽法:在快速閱讀的基礎上,遇到核心觀點、重要建議,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先判斷這對我是否有用。如果有用,則放慢閱讀速度,細讀相關內容。 寫下啟發:拿一張I便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知識點,或者總結啟發,寫下來,貼在相應書頁。 理解:回顧自己有沒有經歷過,或者見到過類似的事情、情境,拿一張A1便簽,寫下來,貼在相應書頁。 實踐:結合讀到的知識(觀點/建議/啟發)與自己的經驗,設想自己今后可以如何運用。總結的內容應該是具體的而非籠統的,寫在一張A2便簽上,貼在相應位置。 在有便簽的頁面邊緣,貼上一張小小的指示標簽,以示提醒。 用此法讀完整本書后(或者讀完自己認為值得讀的部分之后),把所有的A2便簽拿出來貼在墻上,提醒自己日后應用、改變行為。 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雖然系統化的信息不一定比碎片化的更有價值,但構建知識體系對自己是有益處的,可以讓自己的有更好的成長思維,積極去面對挑戰和新鮮環境;另外就是可以具備批判思維,謹慎思考,不會隨波逐流;最后就是可以收獲系統的思維,能夠整理出過往經驗的前因后果和適用邊界,構建出一套系統、立體和動態性的思維模型。 搭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一共會經歷三個階段:
那么應該如何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1、廣泛閱讀,建立知識框架 當我們敲定了我們想要了解的知識,我們就可以圍繞這個知識主題去搜索,目的是對這個知識主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并且建立起一個框架。之后,圍繞著框架本身,針對每一個主題找到經典讀物,多角度挖掘和延展這些知識,記錄下書中的觀點和自己的觀點。最后,再回顧并深究自己的觀點,就能慢慢梳理并且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框架了。 2、點面結合,豐富知識體系 當你已經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時,下一步就是結合自己的經歷,深入理解并且輸出自己的觀點理論。所以這還是回歸到了一開始的【五大公理】:主動、理解和實踐。在這里,有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你能不能準確、順暢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最后,附上MindMaster導圖社區創作者@Ethan 整理的全書思維導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