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課程中,我們講解過“選題與研究設計”。老師通過下面一張圖,生動的告訴我們做研究要選擇第四部分——“盡管很小,確實焦點集中且有益的研究”。但事實上,這樣的研究選題不是一蹴而就的。研究問題的選擇往往要經歷很多從研究領域到研究問題,再在問題中產生新的更小的研究領域,并從中尋找研究問題的循環往復中。 研究問題的選擇涉及閱讀、討論、概念化等多個階段的工作。通常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者將不斷考慮與問題相關的因素,從而不斷迫近問題。大多數研究者偏向于采用問題的形式來陳述研究問題。尤其是當大問題中包含小問題時,這樣的陳述方式能夠為研究者提供足夠的焦點和方向。也正因如此,那些過于寬泛的陳述是不能作為研究問題的,它們其實并不包含實際的問題。 事實上,無論是“創造能力”還是“學習成績”,都不是一個十分清楚的概念。如果沒有足夠的定語和說明,讀者就會將其理解得千差萬別。因此這樣的概念是需要特別明確的。在案例1中,運用的方法是將“創造能力”分解開,取其中的“發散性思維”進一步展開研究——這是一種分解概念的方法;在案例2中,則為學習成績限定了“科學”這門學科——這是限定環境的方法。此外,案例1中“發散性思維”的測算需要基于操作性定義,也就是說要有較為權威的量表,來說明發散性思維這樣抽象的內容是如何被量化從而進行比較的。筆者根據教科書及文獻閱讀經驗列出以下幾個選題的陳述,有些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的。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想一想它們的“原陳述”、“再陳述”和“問題的形式”。文章來源:Ginger老師的scratch小鎮,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