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諸痿喘嘔,皆屬于上。 【注釋】痿:有兩種含義,一是指肺痿,二是指肢痿。喘:喘息。嘔:嘔吐,病位在胃。上:指中焦和上焦,主要是指肺。 【譯文】凡是肢痿,肺痿,喘息,嘔吐的病,大多數病位在中上焦,主要在肺。 【病例】某人,素患鼻衄,入夏又發熱,下肢痿軟無力,咳嗽口干,尿黃膚熱。 〔辨證分析〕患者下肢痿軟無力,屬于“痿”,根據“諸痿喘嘔,皆屬于上”,確定病位在肺。接下來再確定肺的病性是什么?癥見鼻衄,口干,尿黃,膚熱,確定病性為燥熱。病位與病性結合,辨證診斷為肺熱葉焦,陰液久耗,治法滋營清熱,方劑用李東垣的清燥湯,去掉白術,升麻,柴胡,加白芍,枇杷葉。 ?諸痿喘嘔,皆屬于上。其中“痿”有兩種含義:一是指肺痿,二是肢痿。其中“上”是指上焦,主要是指肺。《素問·痿論》將痿證分為痿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分別因為肺、心、肝、脾、腎之氣熱所導致,指出其根本病機在于肺。肺主全身之氣,司宣發,在心主血脈功能協同下,將氣血、津液布散到全身,若肺熱葉焦,傷津耗液,則肢體失于濡養,產生痿證,因此將痿證統歸于“上”,是非常有道理的。詳細講解各種痿證于下: 一,【病位在上的痿證】 1,肺熱傷津證:溫熱之邪犯肺,肺陰受傷,津液不能布散于全身,導致筋脈,骨節,皮肉失養,形成各種痿,治法清熱潤燥,養肺生津,方劑用“清燥救肺湯”加減治療。 2,心火偏亢證:心氣熱,火炎于上,血隨之上逆,下部血脈空虛,形成脈痿,治法清心降火,方劑用“導赤散”加減治療。 二,【病位不在上的痿證】 1,脾胃氣虛證:脾胃虛則化生的氣血少,氣血不能濡養肢體,形成肉痿,治法補脾益氣,方劑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 2,濕熱浸淫證:濕熱之邪侵犯肌肉筋脈,阻滯氣血運行,形成濕熱痿,治法清熱利濕,通經活絡,方劑用“四妙散”,加木瓜,地龍,萆薢。 3,腎陰虧虛證:腎藏精,縱欲傷腎,致陰精耗損,骨枯髓虛,形成骨痿,治法補腎益精,滋陰清熱,方劑用“虎潛丸”加減治療。 4,肝郁化火證:肝主筋,肝熱耗傷陰精,筋膜失養,形成筋痿,治法清肝滋陰,方劑用“補血榮筋丸”加減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