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與一位老農聊天的時候聊到了遷墳的話題上了。老農說:在咱們農村有這么一句俗語-----“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一般來說,同一個宗族的人,只要過了五代,一般都會遷墳。 聽老農這么一說,我有些不太明白了。同一個宗族的人,干嘛過了五代之后就要遷墳呢? 老農看出了我的疑惑,便給我講解起這句俗語的意思來了。老農說: 一、人過五代另起墳在咱們農村,有一種出不出“五服”的說法。啥叫“五服”呢? 所謂的“五服”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中國古代社會體系,是以父宗為重的。 當然,關于“五服”的說法有多種多樣。比如,“五服”是指以皇帝為核心根據親戚的遠近距離以及親疏關系畫五個同心圓,以皇帝能夠直接統治的地區稱為“甸服”;將環繞皇帝建立起來的列國稱為“侯服”;將“侯服”之外的地區稱為“綏服”或“賓服”;將“綏服”或“賓服”之外的地區稱為“要服”和“荒服”。皇帝以此索取朝貢。 關于“五服”還有一種這樣的說法:“五服”是指喪服的粗細。比如,將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的、斷處外露不緝邊的喪服上衣稱為“斬衰”;將用粗麻布制作的喪服上衣稱為“齊衰”;將用粗熟麻布制作的喪服上衣稱為“大功”;將用稍粗熟麻布制作的喪服上衣稱為“小功”;將用較細熟麻布制作的喪服上衣稱為“緦麻”。以上這些喪服需要根據與死者的親屬關系遠近而穿用。 不過,農村人口中的“五服”則是指五輩人。比如,在我們這里有一種“五服之內為親”的說法。一般來說,可以從自己開始推算,依次是父親、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這五代人為“五服”之內的同族宗親;如果自己不在這“五服”之內,那么,自己就成為了同族旁親了。而自己一旦成為了同族旁親,那么,從自己開始,就應該另外“立祖”,重新尋找適合埋葬自己的墓地了。 其實,這就是“人過五代另起墳”說法的由來。不過,需要明確的是:自己父親以上的墳墓是不必要遷往別處的。 二、房過三代必走人這句俗語里的“房”是指房屋;這句俗語里的“走”是指遷走。 我們都知道過去的房子都是非常簡陋的房子,要么是土墻瓦頂;要么就是土墻草頂。這一類房子的壽命是非常短的,要想屹立百年而不倒塌是非常不容易的。 好在過去人們的壽命都很短,許多人都難以活到三十歲,因此,這一類簡易的房子還是勉強能夠住上三代人的。當到了第四代的時候,房子就存在倒塌的危險了。基于此,古人認為:房子只要住夠三代人,房子的壽命已經到了,第四代人就需要遷走另外修房蓋屋了。其實,這就是“房過三代必走人”說法的來歷。 聽了老農的解釋后,我總算是弄懂了這句俗語的意思了。由此可見,勞動人民還是蠻有智慧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