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加大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力度,我國野生動植物的數量和規模明顯增長,野生動植物頻繁出現的消息也經常被報道。例如黑龍江省密山出現野生東北虎“完達山一號”、海南出現一級保護動物坡鹿、云南出現罕見的“牛魔王”白肢野牛,湖南莽山首次發現野生林麝、貴州消失20年再現的罕見植物富寧藤等,這些都是我國生態環境變好的體現。 但是發生在杭州的金錢豹事件,著實讓附近的人捏了一把汗,因為當時杭州所有的動物園均表示沒有人工飼養的豹子外逃,而就在專家學者紛紛以為野外幾乎沒有了足跡的野生豹子重歸自然的時候,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表示該園三只未成年金錢豹(一公兩母)“越獄”外逃,沒想到是一場“瞞豹”的烏龍事件。截止到目前,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在逃的3只金錢豹,已靠人工先后捕回兩只,第三只下落不明。 雖然此次杭州金錢豹外逃事件屬于管理人員疏忽所致,與生態環境變好實際上沒有直接關系,但是近幾年來我國的河北、浙江、廣東、四川、甘肅等省區市的野豬數量激增,不少地方均有野豬出沒的報道就足以說明我國的生態環境不斷得以改善,非常適合野生動物生存。而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網站消息,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動物回歸自然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 而就在大家紛紛議論野生動物頻繁出現意味著什么的時候,又有一種野生動物悄然出現也湊起了“熱鬧”,而在你的家鄉就分布有這這種動物,只是很少看到體型較大的個體而已。 河南百年巨鱉深夜被活捉?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石佛寺鎮趙灣村,位于漢江支流唐白河上游的趙河東岸,距離趙河水庫約3公里。5月9日該村一位村民在夜間意外發現一個巨大的“黑殼”在緩慢地在河岸上移動,上前一看是一只75公分長、足足有46斤重的巨鱉,這在當地還是頭一回看到,一些村民聽聞消息后紛紛上前觀望并為之震驚,最后在眾多村名的好奇下將這只巨鱉帶回家中看管。 由于這只巨鱉是在夜晚上岸時被村民發現的,因此立即引起了村民們的熱議,并紛紛將視頻發到網上詢問為什么巨鱉會在晚上上岸,一些網友也表示從來沒有見到過體型如此之大的鱉,而生物方面的專家根據這只巨鱉的體型和龜殼的顏色判斷,是一只年齡在100歲上下的百年老鱉,非常的罕見。 百年老鱉夜晚上岸被活捉的消息傳開后,有些外地人表示愿意購買,先后有人出價8000、10000、20000要買走這個巨鱉,但最終還是被這位村名拒絕了,并且這位好心的村名選擇將巨鱉抱到離家不遠的趙灣水庫放生了。 巨鱉被放生之后,村民們心中的疑惑還是沒有解開,為什么如此大的老鱉會深夜上岸?如果是被別有用心的人抓到,不是被賣掉就是直接給燉了,根本就沒有它二次下水的機會。其實這事也好解釋,分析一下鱉的分布區域以及它的生活習性就能搞清楚。 鱉的分布區域和生活習性?鱉是鱉科鱉屬動物,它其實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甲魚”、“水魚”、“王八”,在我國有著比較廣泛的分布,主要棲息在江河湖泊沼、水庫、塘堰、等水流比較平緩、魚蝦等食物較多的淡水水域,在一些大山的溪流中也能看到鱉活動的身影。 我國位于季風氣候區,淡水資源總體較為豐富,也是鱉的主要原產地之一,在我國的幾大水系和湖泊中,例如長江水系(鄱陽湖、洞庭湖、三峽水庫等)、珠江水系、黃河水系、黑龍江在我國境內最大的支流松花江等均有鱉生活在其中。 作為一種沒有亞種的物種群之一,鱉的四肢較扁,其第五指、趾外側緣膜發達,它的眼小而瞳孔呈圓形。其背盤卵圓形而后緣圓,但背盤上無角質盾片。除此之外,其背盤前緣向后翻褶,盤面有小瘰粒組成的縱棱,每側7到10余條之多,且近脊部略與體軸平行。 并且鱉與烏龜有一些明顯的區別,例如烏龜有著非常堅硬的甲殼,遇到危險的時候其頭、四肢以及尾巴會迅速縮進龜殼里,“縮頭烏龜”這個詞就是這么來的,但是烏龜沒有牙齒性情溫順,而鱉的體背呈青灰色、黃橄欖色或橄欖色且甲殼上有比較軟的軟皮和裙邊,其頸部可以伸得很長,由于長有牙齒故而攻擊性較強。 鱉是一種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非常高的動物,中國食鱉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周朝以前,普遍被當作食療的滋補珍品。也正是由于鱉具有藥食同源的好處,故而這也是被人們吃得比較久遠的動物了,如今也算是被吃到需要保護或人工飼養的生物。 目前我們在市場上所買的鱉都是人工養殖的,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除了我國臺灣省南部有養殖鱉,大陸幾乎沒有鱉類動物養殖,食用或藥用鱉主要靠野外捕捉,以至于野生種群數量越來越少、個體也越來越小而被列入“易危”物種。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由劉筠院士牽頭,在長江中游河網密布的湖南省漢壽縣開展鱉人工繁殖研究并取得成功,從此拉開了我國大陸鱉類養殖的序幕,越來越多的養殖鱉進入市場,為野生鱉的保護和繁殖創造了條件。 巨鱉上岸意味著什么??據南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院專家介紹,鱉是一種水生雜食動物,主要以小魚小蝦以及蝌蚪、田螺或蛤蜊等軟體動物為食。而巨鱉夜晚上岸,很有可能是因為在水下無法捕捉到食物,故而趁著漆黑的夜晚上岸覓食。 而巨鱉夜晚上岸覓食的背后,恰好也說明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好,國民的環保意識也在逐漸提高,許許多多的野生動植物才有可能活過“童年”,越來越多的高齡物種個體才會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畢竟在經歷過去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無論是野豬、山雞,還是麂子、獾以及鱉等,都是人們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所以那個時候很少有某種生物的個體會長成“精”。 而如今,隨著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上百歲的物種也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寫照。 盡管在過去將近半個世界里,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全世界的野生動物總量減少了約三分之二,但是我國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持續加大,就連一些很常見的動物,例如野豬、刺猬、鱉等都被列入了“三有保護動物”名錄受到法律的保護。 而許多瀕危物種的數量也是在不斷增加,例如被譽為“高原精靈”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其種群數量已有瀕危期的75000頭增加至30萬頭、被動物學家稱為“活化石”的我國特有物種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已超過1864只、云南西雙版納一帶的野生亞洲象增至300頭,而野豬由十多年前需要保護到現在局地泛濫成災,且屢有野豬傷人的報道,可見野豬已經被良好的生態環境給寵上天了,也足以說明我國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不然也不會有這么多生物種群規模不斷擴大。 我們都知道,曾經由于人類的不合理活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GDP或者其它錯誤的認識,使得許多動植物的棲息地遭到破壞、野生動物數量越來越少,例如麻雀曾被當作“四害”之一,短短幾年累計消滅了將近20億只,以至于后來到前蘇聯進口麻雀。而如今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以及國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野生動物的數量也不斷增加,一些罕見的野生生物也不斷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