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蘇軾《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的詩在中國歷史上獨樹一幟,風格鮮明。他的山水詩、邊塞詩,意境悠遠,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古代詩歌中的精品。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一首寫山水的名詩,于詩情畫意中寄托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 全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實乃千古佳句。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首《辛夷塢》猶如一幅精美的繪畫小品,詩意極其含蓄。 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該詩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別墅所寫的組詩《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之首。 《鳥鳴澗》中,不僅可以讓讀者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讓讀者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是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 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山水詩中的代表作之一。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卷十九說:“佳處不在語言,與陶公'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同?!?/p> 王維此詩與陶淵明的空靈、隱逸是類似的境界。 《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王維的詩,“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涵泳大雅,無異天籟。 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于虛幻。 《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是一首贈友詩。全詩著意自述“好靜”之志趣。 前四句全是寫情,隱含著偉大抱負不能實現之后的矛盾苦悶心情。 頸聯寫隱逸生活的情趣。末聯是即景悟情,以問答形式作結,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韻味,灑脫超然、發人深省。 《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此詩描寫詩人山行時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 清淺的溪水,冷肅的秋意,水底粼粼可見的白石,山中逐漸凋零的紅葉,再配以山嵐翠色為背景,互相映襯,構成一幅遠近有致、色彩鮮麗、富于實感的畫。 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山中》更流露出別樣的美學趣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