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經書典籍浩如煙海,在我們日常生活或者學佛時,難免會出現讀錯字的情況。大家都念對了嗎?不過讀錯也沒有關系,不是故意念錯的,下次改過來就好。 大家會不會很奇怪,雖然佛經中的很多用字也不是古字、生僻字,可為什么讀音卻與現代讀音大為不同呢? 原來,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梵文”的音譯上。佛經中音譯的情況主要有三種: ● 一是一些佛及菩薩或羅漢的名號; ● 二是一些名詞,由于含義太多,譯成漢文過于冗長,所以保留原音; ● 三是佛經的咒語。 由于誦經是口耳相傳,所以較多地保留了古音(有的也可能發生了變化),所以與現代日常讀音不同。 這兩個字最為常見,經常出現在各種佛及菩薩的名號之前。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等。它們是梵文的音譯,表示對佛及菩薩的尊敬或皈依,佛經中讀為“namo”,而不讀“nanwu”。這個詞也經常出現在一些佛、菩薩的名號之前,其意譯為“大”。如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訶迦葉”,就是指“大迦葉”。又如佛教天臺宗的經典《摩訶止觀》,漢語就是“大止觀”。其中的“訶”字不讀ke,而讀he。這兩個字經常和“波羅蜜”連用,而成為“般若波羅蜜”。“般若”譯為漢語是“智慧”的意思,是梵文(prajna)的音譯。由于其含義繁多,屬于“多含不翻”,故留其梵音。其音不讀作banruo,而讀作bore。“波羅蜜”譯為漢語是“到彼岸”的意思,為佛教的“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可以使人脫離苦海,到達快樂彼岸的方法。所以“般若波羅蜜”就是說用智慧破除煩惱的苦海,到達快樂的彼岸。這個字是接著上面說的,在佛教中有一部著名的經典,名字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中的“多”字不讀duo,而讀作da。因為這個“多”字的音是跟著“般若波羅蜜”的,是一個尾音,此經結尾的一句話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但由于在《西游記》中,作者將“多”字與前面的“般若波羅蜜”分開了,將《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簡稱)錯誤地簡稱為“多心經”,故而使后人把此字讀成了duo。此字經常出現在佛經咒語和一些佛的名號中,如佛經《八十八佛懺悔文》中的“南無那羅延佛”。佛經中讀作nuo。我們經常說的“道行”以及佛教中“大行普賢菩薩”中的“行”,都不讀作xing,而讀作heng,意思為“功夫”。此為咒語用字。讀音應為zi,出現最頻繁的是在佛教《普供養真言》(所謂“真言”,即咒語)中。佛經中還有一類加口旁的類似于擬聲字的字,有的也不能念半邊。例如“口”字旁加一個“羅”字,(啰)(與現代語氣詞同形)讀la,“口”字旁加一個“縛”讀wa,等等,這些在佛經中不勝枚舉。讀經文即使有一些字不認識讀錯了,這也是有功德的。不是故意要把它讀錯,是你不認識。可以查字典,理解經文的義理,對我們念佛也有幫助。所以要聞思修,聞思,正確地聽聞。為了方便大家念誦,特收集整理了《楞嚴經》《妙法蓮華經》的常見生僻字希望可以幫助到師兄們。
 是佛教語,梵語vinaya的譯音,又譯作“毗奈耶”,意為律。宮廷,皇宮。掖,掖廷,宮中的旁舍,妃嬪居住的地方。(術語)Sacute;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禪定七名之一。譯曰止、寂靜、能滅等。攝心住于緣,離散亂也。指永遠不得成佛的根機。系梵語梵icchantika(或梵ecchantika)的音譯,亦作一闡提迦、一闡提柯、一顛底迦,略稱闡提。或意譯為“斷善根”或“信不具”。icchantika一語原指有欲望的人;有欲望又執著于世榮,貪著生死之境,則妨礙出離修道,故后轉為“斷善根”、“信不具”之意。梵名Mleccha 。指邊地之卑賤的種族。又作彌離車、篾隸車、蜜列車、宜例車、畢嘌蹉。意譯邊地、邊夷無所知者、卑賤、垢濁種、惡中惡、奴中奴。梵語原意為言語不分明者,如我國所謂南蠻鴃舌之人;引申指頑愚卑賤、憎惡佛法之種族,相傳該族居于印度西方或北方。爬行動物,吻短,體長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麟甲。穴居江河岸邊,皮可以蒙鼓。亦稱“揚子鱷”、“鼉龍”、“豬婆龍”。本意指雨停止,特指停止下雪,天空放晴,也比喻怒氣消散。 (流派)Gosari,又作瞿舍梨,劬奢離。十外道之第三。譯曰牛舍。原指用羽毛做的華蓋,后引申為起障蔽作用的東西,也指病癥名,眼球上生的障蔽視線的白膜。(物名)瓶形似頻迦鳥,故名。佛以喻無空之去來,無識之生滅。 是指用銅或銅合金做成的銅鑒狀器物。其狀為一個凹面鏡,當它面向太陽時,光線先直射在凹面上,再從不同角度反射出來。取火于日為陽燧,古人認為陽燧辟邪作用。亦作'螡蚋'。蚊子(食人血的蚊子叫蚋,食植物汁的蚊子叫蚊)。 梵語kalala,巴利語同。指父母之兩精初和合凝結者。又作迦羅邏、歌邏邏、羯剌藍。為胚、胎之義。意譯作凝滑、和合、雜穢、胞胎、膜。為胎內五位之一。即托胎以后初七日間之狀態。37、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是六波羅蜜中的'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作為防過止惡之用。梵語Virya,又作毗離耶,尾唎也。六度之一。譯曰精進,又曰勤。巴利語jhàna的音譯。心處于極專注所緣的狀態,或以燒毀了稱為敵對法的五蓋,稱為禪那。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正脈云,腰鼓俗名杖鼓,顙腔。細腰而以革瞞其兩頭,狀似人身。作阿摩羅識、阿末羅識。譯曰清凈識、無垢識、真如識等,為“攝論九識”中的第九識。 梵文音譯。意為諷誦,指在佛經經文后用作諷誦的偈語,多為詩歌、韻文。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訶俱絺羅、摩訶俱瑟祉羅、拘瑟底羅。意譯大膝、大肚持、大勝,是舍利弗的母舅,未出家前又稱長爪梵志。 參見: 闡提;指永遠不得成佛的根機。系梵語梵icchantika(或梵ecchantika)的音譯,亦作一闡提迦、一闡提柯、一顛底迦,略稱闡提。或意譯為'斷善根’或'信不具’。icchantika一語原指有欲望的人;有欲望又執著于世榮,貪著生死之境,則妨礙出離修道,故后轉為'斷善根’、'信不具’之意。噬以口咬也。臍即肚臍,謂口臍相遠,終不能及,以是自作妄語,銷滅佛種,更欲望誰而成就耶? 卵七日還沒有形成之相就叫羯邏藍,這樣就產生了魚、鳥、龜、蛇這類眾生,都屬于飛沉亂想的這一類。“化相”,就是化生的相。“羯南”,就是硬肉;后邊那八種的生,都是以這個硬肉做比喻了。空散銷沉者,色盡心亡,猒空絕想,沉冥幽隱,即無色界外道之類是也。67、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原指用羽毛做的華蓋,后引申為起障蔽作用的東西,也指病癥名,眼球上生的障蔽視線的白膜。 “蹙”是緊迫的意思,就是用袋子把他裝起來,把他縮小、緊迫,讓他沒有空間呼吸。“漉”就是過濾,就是把這個身體囊袋,用這個袋子把他裝起來,變成體積很小,然后再來把他壓,漉就是把他的血漉出來,過濾的意思。 在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原系印度教所崇奉創造宇宙之最高主神,佛教視之為色界頂色究竟天之主。梵語摩醯首羅訛略,正為摩醯濕伐涅Mahes/vara,譯言大自在。
 耆阇崛是梵語Grdhrakuta的譯音。意譯鷲頭、鷲峰、靈鷲等。即靈鷲山。位于古代中印度、摩訶陀國首都王舍城東北方的一座山。因山頂似鷲頭,故有此名。據稱是釋尊開說《法華經》等的說法之處。為檀香科常綠喬木,產于印度、中國、泰國。檀香是極為常見的香料,經常做為東方廟宇焚香之用,及火葬時的高級燃材。幢幡指旌旗之類。從頭安寶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場之前。分言之則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長帛。懸幢就是通知大眾,有講經說法。所謂的“法幢高豎”,代表道場有共修;懸旛就是提倡共修。錫與鉛的合金。熔點低,約攝氏二百度左右,有線狀和條狀等,可用來接合金屬。亦稱為「焊镴」、「焊錫」。寺院法會時所用法器之一。鐃與鈸原為二種不同的樂器,后來混而并稱為鐃鈸,而流傳至今。 毀滅,斷絕:“分野殊異,遂用圮絕,不圖今日乃相得也”。做動詞時念shàn,意為:用席、布等遮蓋:車上苫塊塑料布。椽(檐木)與梠(屋梠)。“棟梁”(正梁與橫木)的相對詞。相對于棟梁是意味主人,椽梠則是隨從之意。是百足蟲的一種類型,節肢動物,像蜈蚣而略小,體色黃褐,有細長的腳十五對,生活在陰濕地方,捕食小蟲,有益農事。“嚌嚙”跟“咀嚼”差不多,“咀嚼”是平心靜氣地吃東西,“嚌嚙”是帶有憎恨心咬。又作抯,同,下又作挈,同,釋名:摣,叉也。謂五指俱往叉取也,掣,制也。制頓之使順己也。掣亦牽也。一種食人精氣的鬼類,形如甕狀,為南方增長天王所統領。類似羅剎的鬼神之一。音譯又作畢舍遮、毗舍遮、臂舍柘,意為食血肉鬼、啖人精氣鬼或癲狂鬼。同“彩”。有五色文彩的絲織品。如:綵女(穿著花衣的宮女);綵舟(結綵或飾以五彩的船)43、 kū《玉篇》魚食。又《風俗通》入口曰??。《集韻》啖也。毒瘡,皮膚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細菌感染所致的化膿性炎。 亦作“毀疵”。亦作“毀訿”。亦作“毀呰”。毀謗;非議。 外道四執之一,外道十六宗之一,二十種外道之一,后世稱之為耆那教。又作尼揵陀外道、尼干陀外道、尼虔外道、乾陀外道等。佛教語。梵語的漢譯。為“六度”之一,意為安心忍辱。佛經中記載的一種花。色黃,香濃,樹身高大。或以為即梔子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