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王承恩可能做夢都沒想到,自己死后竟然能夠和皇帝一起被隆重安葬,而且后來還接連有兩位皇帝親自為他樹碑立傳。 作為一名忠實的仆人和助手,他只是在1644年4月25日(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這天,盡了自己最大的本分而已。 這一天拂曉,司禮監秉筆太監陪伴著大明最后一任皇帝崇禎跌跌撞撞爬上北京煤山。此時的山下,殺聲震天,火光四起,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前一天已攻破了廣寧門,現在整個北京城已經被農民軍掌控了。 絕望至極的崇禎帝已經完全處于瘋癲狀態,披頭散發、神情恍惚地連呼“諸臣誤我”,無比悲憤地寫下絕筆血書后上吊自殺,統治了中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滅亡。 原本有機會茍且偷生的太監王承恩,失聲慟哭。他以頭撞地,血流如注,對著帝王遺體三拜九叩之后,眼中噙滿悲憤蒼涼的兩行熱淚,義無反顧地吊死在老槐樹旁邊的海棠樹上…… 一、苦命太監的愚忠史料中關于太監王承恩出身的記載很少,只能大致推測他是河北省邢臺市邢臺縣白岸鄉白岸村人。 據說王承恩出身相當貧苦,他的母親被惡霸糟蹋致死,迫于生計,他自小凈身當了太監。 在崇禎帝出生之前,隸屬東廠太監曹化淳名下的王承恩,被東廠派去信王府做內應,準備日后監視信王朱由檢,也就是后來的崇禎皇帝。所以他看著崇禎出生,陪伴他長大,久而久之,他們之間早已產生了日積月累的感情。 兩人雖地位上有著天地般懸殊的差異,一個是主子一個是奴才,但二人的身世卻有相似之處。 崇禎皇帝的曾祖母與祖母都是宮中婢女,自己的母親劉氏也是王宮里地位低下的婢女,他是父親朱常洛一次醉酒后跟家中低級婢女劉氏“不小心”生下的。 崇禎五歲那年,劉氏在朱常洛的一次歇斯底里的大發作中,不明原因的死亡。史書記載:
這話說得很冠冕堂皇。而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朱常洛暴怒之下,將劉氏逼上了絕路自盡,甚至可能是朱常洛親自或讓下人動手將劉氏活活打死了。 王承恩雖奉命作為臥底來此監視,但他看崇禎一個孩子生于深宮中孤苦無依難免會想到當年的自己,尚年幼便父母雙亡被送入宮中做了太監。 正是這種同病相憐的經歷和感受,讓王承恩一路陪著朱由檢從信王到崇禎,幾乎是無條件地信任和支持著崇禎。有兩件事最能說明王承恩的忠誠。 天啟七年(1627)八月,崇禎的哥哥天啟帝朱由校病逝,臨終前下詔讓十六歲的崇禎繼承皇位。當時朝政把持在九千歲魏忠賢手里,宮里宮外都是“閹黨”的人。 崇禎戰戰兢兢地進宮后,害怕被魏忠賢謀害,不敢吃宮中任何的東西。王承恩偷偷將干糧藏在袖子里,一直守護在崇禎身邊,陪伴他度過了登基前最危險的一夜。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統領的幾十萬大軍圍攻京城,守城的將領和太監都跑光了。 臨時被崇禎任命為提督京營的王承恩,不顧生死,不管自己能不能抵擋城下千軍萬馬,義無反顧地爬上城頭“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 二、末日帝王的掙扎只是,時不由人,大明的滅亡已是無可挽回,任憑王承恩的一腔孤勇也無濟于事。 況且,生死存亡的時刻,整個大明王朝,能夠為皇帝分憂的,竟然只有這一位年邁的太監,這真是一幕無比悲哀卻又心酸諷刺的景象。 與王承恩肝腦涂地地忠誠針鋒相對的是,其他朝臣將領以及皇親國戚們成群結隊爭先恐后地變節反水:
明末史學家談遷在他的著作《國榷》中用八個字形容當時的情景是:“衣冠介胄,叛降如云”。 用一句話形容北京城破前,崇禎皇帝的處境就是:眾叛親離,孤立無援。當偌大的皇宮只剩下白發蒼蒼的老太監王承恩陪在自己身邊時,崇禎徹底崩潰了。 他抱著必死的決心,像瘋了一樣回到皇宮,開始揮劍砍殺妻女。他怕,農民攻破皇宮后,自己的妻女會慘遭蹂躪,不堪屈辱,他想在死后保留最后一絲尊嚴。 崇禎哭著對周皇后說:“大事去矣!”周皇后跪下磕頭:“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聽一語,至有今日!” 直到這時才敢哭著說崇禎獨斷暴躁,從不聽勸告,但已經悔之晚矣。在三個兒子被太監偷偷送出宮后,周皇后上吊自殺。 確認周皇后死后崇禎又逼迫袁貴妃自殺,沒想到袁貴妃太胖,上吊帶子竟然被壓斷,崇禎看到后瘋狂地將其砍傷。其他多名妃嬪也被砍得死得死,傷得傷,宮中一片哀號。 當時崇禎在世的女兒僅剩十六歲的長平公主和未成年的昭仁公主。當時崇禎揮劍砍殺兩位女兒時,小女兒當場死亡。 長平公主苦苦哀求,崇禎哭著說:“汝何故生我家?”然后揮劍砍斷了長平公主的左臂。昏死過去的長平逃過一劫,這便是金庸武俠巨著《鹿鼎記》中“獨臂神尼”的由來。 已經完全瘋癲狂亂的崇禎,制造完這一幕慘絕人寰的人倫悲劇后,在太監王承恩的攙扶下,跌跌撞撞爬上了煤山。 三、清朝統治的需要在煤山上,崇禎皇帝看著山下的一片狼煙,內心悲痛絕望。此時的他,早已沒有了皇帝的威嚴,在奔跑過程中,他的一只鞋子也不知所蹤。 崇禎咬破食指,在衣襟上寫下血書:
我才德微薄,身體孱弱,觸怒了上蒼,上天懲罰于我。但這都是諸位大臣害了我。我死后無顏面對祖宗,我自己卸去皇冠,用我的頭發蓋住我的臉面。任憑賊人把我五馬分尸,只愿不要傷及無辜百姓! 寫完遺書,崇禎在一顆歪脖子老槐樹上自縊。王承恩隨后也在旁邊的海棠樹上上吊身亡。 第二天中午,闖王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浩浩蕩蕩地開進了紫禁城皇宮內苑,下令全城搜查崇禎蹤跡,并宣告“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 三天后,有人在煤山上發現崇禎皇帝,此時,崇禎皇帝還在樹上吊著,右腳上穿著一只紅鞋,左腳光著。 大順軍將崇禎皇帝與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四月四日李自成才命令明朝遺民將崇禎帝和周皇后的靈柩用牛車運到昌平,于十三陵中和田貴妃合葬。
于是,王承恩成為了明十三陵中被隆重安葬的唯一的太監。 與清廷遙相呼應的是,在南京負隅頑抗的明朝殘余力量——南明弘光朝廷,也賜了王承恩“忠憨”的謚號,但這一舉動,相對于清朝的大張旗鼓宣揚,就顯得微乎其微了。 清朝之所以高調地把王承恩葬入皇陵,還不遺余力的宣傳,其實是有著深遠的目的的。 一方面,他們打著“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主張殺進中原,雖然已經問鼎天下,但政權剛剛建立迫民心未穩,而且南方的弘光政權還在讓前朝遺民始終抱有希望。 這個時刻,清廷迫切需要有力證明,告訴天下,他們不是來推翻明朝的,他們是幫助明朝皇帝來消滅李自成的。 另一方面,也是通過這種樹立典型的效應,宣揚王承恩這種忠孝精神,讓官員和子民都清清楚楚地看到,忠心耿耿就能受到嘉獎,所以大清國效忠是最好的出路。 王承恩被清朝皇帝們刻意抬高,也說明了清廷對統治中原一直有存在于骨子里的這種“文化自卑”。 也基于此,導致清朝成了歷史上“文字獄”最為泛濫的時代,無數典籍都遭受到人為的篡改的損毀,明朝史籍尤為嚴重。 這也是為什么關于崇禎,關于李自成,關于王承恩,或者更多的明朝末年的人物事跡,都已經佚散,我們只能從一些亦真亦假片段中,拼湊出來一個大概的輪廓。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