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榜樣 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書坊里,自己習慣性地將所有可以回收的垃圾,細心收集起來存到書坊里去。趕上某個上午的九點左右,我將這些可回收的廢品,連同自己書坊中的一些垃圾,一起放入一名環衛老人自己做的垃圾收理袋里。退休近一年來,這是我做的最快樂的一件事。 那位環衛老人年近80歲了,身體很硬朗。由于長期日曬,變得皮膚黝黑,由于總是貓著腰在清掃,變得有些駝背。每天上午的時間,他都在小城松漠大街的人行道上忙碌。他將碎石子、 小煙頭 、動物糞便等,掃入自制的帶著平鏟的纖維袋子里;他將廢紙殼 、飲料瓶、泡沫板等,裝在三輪子車上。這個區域的街道,被他老人家收拾得干干凈凈,即使是樹坑和墻角,都看不到留存的污跡。我每次看到他,他都在不停地清理,不停地分類,但他的臉上,從來看不出一絲的煩躁情緒。 有一次,書坊回來了一批桌椅。包裝的紙殼我無法一次送出去,就招呼老人家進書坊里,幫助我徹底清理。這時,我有機會和老人閑談了幾句。在閑談中我簡單了解到,老人是退休工人,每月工資二千元左右,因老伴常年生病臥床,家庭經濟有些拮據。老人爽朗地笑著對我說的一句話,讓我記憶很深:“這都沒什么,人只要活著,就有盼頭,生活就有意義。我做清潔工的收入和變賣廢品的收入,讓我和老伴不用連累子女。” 就在與老人交流的那一刻,我由衷地對老人產生了深深的敬意,自然而然地成了我活著的榜樣。 他雖然是社會底層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他用積極樂觀的心態,為這可愛的小城做著貢獻,為他幸福的家庭奉獻著無私的愛。 退休之后的我,曾一度迷惘,除了吃就是睡,似乎活著再沒有太大意義,不知未來的日子該怎樣過下去。面對這位堅強的老人,我一下子覺得自己是那么懦弱,那么狹隘。 我學著像老人一樣收集起廢棄的物品,然后送給老人,不是對老人的施舍,而是老人給予了我積極樂觀去生活的動力。老人是我的榜樣,我拿起了我的筆,記錄我生活的點點滴滴。我要像那老人一樣,做廣袤世界上的一粒粟,做浩瀚蒼穹上的一雨滴,讓退休后的生活變得更積極,讓退休后的人生仍有意義。 作者簡歷:吉云 ,女,1965年9月5日出生在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林西鎮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文化大革命期間她2歲。由于父親背著“臭老九”的罪名被管制,母親在這期間去世。她由繼母李吉云養大,感恩于繼母的養育之恩,故筆名“吉云”。她自幼熱愛文學,退休前37年時間,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和管理工作,曾榮獲赤峰市優秀教學能手、赤峰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赤峰市人民政府表彰的優秀班主任的殊榮。她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青年教師。2020年8月7日,她退居二線。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忙碌了半生的她,退下來一下子不知怎樣去生活。是一位環衛老人,深深感染了她,讓她決定拿起她的筆,去描寫去記錄健康美麗的生活。 鄉音隴風 20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