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立寒 來源:了不起的鄭立寒(ID:zhenglihan) 讀者: 寒姐,我最近遇見一個很煩人的事情。我特別討厭我老公,他總是有事沒事就挑我的刺。 炒菜的時候,說我是不是鹽不要錢,怎么放這么多?孩子寫作業晚了,又說我怎么當媽的? 除了他說話喜歡挑刺之外,其他都挺好的。 關于這個挑刺,我跟他說了很多次了,他一點改變都沒有。 而且,我也越來越不想跟他說話了,每次一說話,我就氣得肝疼,怎么樣才能改變他的這個毛病呢?我害怕,再這么下去,我們的感情也要完了。 鄭立寒回復: 親愛的,可以感受到你的委屈,以及擔憂。看得出,你很在乎這段感情,也想要維系好跟老公的關系。 但是,當別人指責我們的時候,我們本能地想要防御。明明自己也很努力,可是,卻遭到了挑剔,這種事擱在誰身上,都會不舒服。 當我們情緒穩定后,需要思考幾個問題:
如果伴侶是挑剔型的,也說明一個問題,他對自己也很嚴苛。 他對你有多不爽,就是對自己有多厭惡。因為,他對自己的不滿,會遷移到最親密的人身上。 也許從小他就成長在一個批評式教育的環境中。父母對他要求很高,只要他犯了一點小錯,就數落他,批評他。
當他被這么嚴厲對待后,他就會害怕犯錯,恐懼承擔責任。 在他的記憶里,只要犯錯,就會遭到嚴厲的批評或懲罰。只要失敗,就會變嘲笑為“loser”,甚至迎來父母的攻擊,“丟人顯眼”。 這種負面的感受太強烈了,有羞恥感,有委屈感,還有憤怒感。那時他還太小,不懂得怎么保護自己,所以,產生了一種防御能力。 長大后,為了避免這種糟糕的感受,他就會先發制人地批評別人,趕緊把鍋甩出去,這樣,他就不會遭到責備了。 所以,挑剔,也是一種防御,為了避免體驗“我不好”的糟糕感受。
挑剔型的伴侶,內心都有一個嚴苛的父母。他們拿著量尺,只要你出錯了,立馬就跑出來。 所以,挑剔型的人,內心也很痛苦。 他們內心對自己有著很高的要求,當然,也有很多的不滿。 這些不滿,并不是針對你。只不過,剛好你在場,或者你離他最近。 這樣的人內心太痛苦了,他們小時候沒有表達出來,所以,現在,他會讓熟悉的場景(挑剔的痛苦)重現。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套行為模式,早期父母如何對待我們,我們就會把這套模式存進大腦里。下一次,當遇到這樣類似的行為時,我們大腦就會自動解釋,并且作出相應的反應。 父母對我們很挑剔,我們會做出2種行為:
如果痛苦從來不被別人看見,這種痛苦就會一直延續。想要停止痛苦,需要改變互動模式,最好是咨詢心理咨詢師,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重塑互動模式(+v:zixunxiaobei)。
每個人對批評的承受度不一樣。可能陌生人說你一句,你不會生氣。但是,伴侶說你一句,可能就會惱羞成怒。 一方面,這是我們對別人的期待造成的。 如果關系越親密,我們對他的期待越高,也就越容易受傷。如果是陌生人,你對他本身沒有什么期待,所以,他對你好,你就會感謝,他對你不好,你就立刻遠離。 另一方面,我們每個人的承受力不同(情緒觸發點也不同)。 比如說,承受力有個滿分值,100分是極限,伴侶說你一句,你可能感覺受傷到了70分了。可能,換做別人,她才感到到10分的痛苦。 當我們感覺受傷的地方,正是療愈的良機。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你身上沒有傷口,就算對方撒鹽,你也不會受傷。 意思就是,如果你知道他的指責,跟你沒有關系,你沒有產生認同感,你就會無所謂。你會想,“我知道他心情不好,但是,這個情緒跟我沒有關系,不是我的錯,而是他的原因。” 但是,如果你認同了對方的想法,“肯定是我做錯了什么”,這個時候,你就會自責,感覺很受傷。 挑剔型的人,他只是習慣的挑剔,表達自己過去從來沒有被看見的委屈,憤怒,痛苦。 “都是你的錯”,這個情緒,你可以不接,因為這是他的情緒,他需要負責。 更好的應對方式是,你看見他的情緒,然后擁抱他。 因為挑剔型的人,終其一生,都在等待一句話,就是來自(父母的)肯定和認同。
心理咨詢師叢非從說,“他們以為,把錯誤扔出去,自己就是對的了。把糟糕扔出去,自己就是棒的了。 某種程度說,他們用指責的方式,誘導出對方的指責。這樣他們就又一次重復了童年的命運,成功地又體驗到了被指責。 越是想擺脫的,越是會重復。” 如果,你有一個指責型的伴侶,你不想離開他們,又想改善關系,教你2招: 1.分離情緒。 先不接他的情緒,他的情緒他負責(他說你錯,并不是你真的錯)。 2.看到對方情緒背后的需求。 當他挑剔你時,他渴望的是得到肯定和認同。這個時候,你認可他就夠了。 另外,認可他,并不代表你處于低位,而是你想要維系感情,促進親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你掌握了主動權。 如果你想讓關系更糟糕,那就挑剔他;如果你想拉近關系,就認可他,“你真棒”。 我相信,聰明的你,肯定知道怎么做了。 |
|
來自: 鄭立寒 > 《鄭立寒的情感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