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人民解放軍中、毛主席的麾下也同樣存在著“五虎上將”,你可知這5位將軍都是誰?他們雖然如此勇猛,但建國后有四人因病不能帶兵打仗。 這5個人將分別是解放時期五大野戰軍的司令員,即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華北野戰軍司令員徐向前。 他們在解放戰爭時期做出了重要貢獻,各自都有無人能比的突出戰績,所以才能被稱作毛主席麾下的“五虎上將”。解放軍內人才輩出,能說得出名字的將領數不勝數,但是唯有這五個人才能擔得起這個稱呼。 毛澤東 1948年11月,為了更好地推動解放戰爭的進行,毛主席做出了“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決定,開始了解放軍的第一次全國整編。 在此之前,我軍在戰爭中一直以游擊戰術占據優勢,但隨著我軍的逐漸壯大,這一戰術逐漸不再適用。而這次整編,就是為了使我軍從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 此次整編將全國軍隊按照地區劃分為四大部分,名字也簡單粗暴地在區域名稱后面加上了“野戰軍”,即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四大野戰軍。 整編后,我軍在在短短兩個月內,就連續獲得了遼沈、淮海、平津戰役的勝利,把國民黨在北方的勢力打的節節敗退,一直退守到南方,解放軍基本上已經平定了北方。 在這樣的形勢下,我軍勢必會繼續南下,清除蔣介石的勢力,如此一來就突破了區域限制,那么野戰軍以北方區域命名也就不太適宜了。于是1949年1月,中央又下達了更改野戰軍番號的指令,以序號代替之前的區域前綴。 如此一來,原來的西北野戰軍被改成了“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被改成了“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被改成了“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被改成了“第四野戰軍”。 此次更改的不僅是四大野戰軍,還把原本的華北軍區部隊直接改為了“華北野戰軍”,沒有同其他四個一樣使用序號。一二三四野戰軍司令員分別是彭德懷、劉伯承、陳毅、林彪,而華野直接隸屬于中央軍委。第三野戰軍司令雖然是陳毅,但是實際指揮則是副司令粟裕,不久之后,中央軍委就把華野的指揮權交給了徐向前,“五虎上將”各就其位。 徐向前 第一野戰軍在建立之后,歷經數次大戰,立下赫赫戰功,是促進新中國成立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作為司令員的彭德懷,也表現出了非常出色的軍事才能和作戰精神。他不僅指揮一野作戰,其前身西北野戰軍也是由他指揮,長久磨煉出來的配合是其他人難以企及的。 在解放戰爭中,放棄延安后,彭德懷曾指揮3萬多兵力與國民黨的23萬人周旋,為主力爭取時間,還獲得了三戰三捷的勝利,在以少對多的情況下,絲毫沒有讓敵人占到一點便宜,最終將對方擊敗。 連主席都曾寫下一首詩送給他,最后兩句是“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可見主席對他的欣賞。 更可貴的是,在建國后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彭德懷率領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在明知不可而為之的情況下,指揮軍隊作戰,獲得了五次著名戰役的勝利,迫使對方簽下停戰協議,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軍威和新中國的尊嚴。連朝鮮都授予他“朝鮮人民共和國英雄”的稱號。 毫無疑問,論能力、資歷和戰績,彭德懷都毫不遜色,是當之無愧的虎將! 彭德懷 作為第二野戰軍的司令員的劉伯承,其實從一早就展現出了高于他人的作戰稟賦。無論是長征、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他都曾獲得巨大功勛。在劉伯承指揮下打的許多仗,都堪稱是教科書級別的戰役,最出名的就要數挺進大別山了,成功開啟了我軍開始主動進攻的序幕。 解放戰爭時期,在劉伯承的帶領下,第二野戰軍先后解放了浙西、閩北、四川、云南等地,為促進全國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建國之后,野戰軍重新整編。而劉伯承也因為身體和年齡的原因,從領兵打仗的武官轉向了教書育人的“文職”,擔任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 在領兵打仗方面,劉伯承天賦異稟,這為他后來辦學校、搞教育積累了實戰經驗。在劉伯承看來,治軍必先治校,不僅要總結自身的優秀經驗,同時也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他組織其他人編寫、翻譯國外教材,也親自撰寫、翻譯優秀教材,努力推動軍隊現代化建設。 也許有人發現了,其他四位虎將都是司令員,唯獨有一個人比較特殊,以副司令員的身份列為其中,這個人就是粟裕。粟裕曾在蘇中戰役中連續七次作戰,且都獲得了勝利,據說在第七次戰役還未出結果的時候,毛主席就給他發來“七戰七捷”的賀電,既是鼓勵,也是壓力。 而展現粟裕最高實力的戰役是淮海戰役。當時,粟裕是第一個提出要展開淮海戰役的人,并且這一場戰役中,我軍一共殲滅敵軍55萬,而僅是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就占了其中的44萬。如此傲人的成績,怎能不令人敬佩! 其實抗美援朝戰爭中,毛主席最早指定的人選就是粟裕,但因為粟裕身體不好,高血壓、腸胃病等病痛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他,因此粟裕害怕自己身體無法支撐,耽誤指揮,便主動向主席建議考慮其他人。 粟裕 起初,在毛主席的堅持下,粟裕只能開始準備。誰知準備到一半,病情加重,甚至無法坐到環視,吃飯的時候菜都要擺在一條直線上。這種情況下,粟裕只能再次向主席請假,最終才定下了彭德懷。由此可見,中央對于粟裕領兵作戰的能力之信任,只是他此后身體并沒有好轉,也就無緣戰場了。 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雖然沒有其他幾位打的仗多,但是他有一個優點,那就是不打無準備的仗。當時流傳著一句話,如果一場戰役林彪說可以打,那這一戰必勝,由此可見林彪在大家心中的地位。 在林彪年輕時還只是一個連長時,他就曾帶領一個連打敗了一個師,這樣的戰績不是誰都能擁有的。最著名的還要數平型關大捷,這一戰擊破了日本在我們國土上連勝的局面,讓大家看到了戰勝敵人的希望。不過有時候林彪也過于精心計算,反而束手束腳,最后吃了幾場敗仗。 只可惜在平型關大捷之后,林彪被哨兵開槍誤傷到了肺和脊椎,前往蘇聯治療之后依舊留下了病根。在解放戰爭時期,林彪再次展現用兵之奇,為新中國的建立開啟了第一塊解放區。 到了建國后,林彪的病情愈發嚴重,怕光、水和風,最終只能停止一切工作進行治療。在治療期間,他雖然沒有工作,但是職位一直在提升。一直到1958年身體才開始有所好轉,他也逐漸活躍了起來。雖然林彪后來從正面走向了負面,但是他展現出來的軍事才能不可否認。 林彪 最后一位虎將是華北野戰軍的司令員徐向前。徐向前是一個有膽有謀的人,據說他在第一次領兵打仗的時候,面對敵人的炮火絲毫不怕,機關槍掃射過來,其他人都嚇得趴下了,只有他依舊站著,仿佛不知道什么是懼怕。從此其他人也受他影響,只要有徐向前出現,士氣定會增加百倍。 在徐向前的指揮下,紅四軍以善打惡仗、硬仗而出名。而他在每一次作戰之前也會提前做好準備,并且隨機應變,根據戰場情況和他人的建議修改作戰計劃。 在解放戰爭之前,徐向前因為身體原因一直在養病,直到1948年被任命為華北野戰軍司令員,才再次指揮作戰,在1955年之前解放戰爭的十大名戰役中,其中有四場戰役都是在他的指揮下獲得勝利的。 只可惜在1949年3月底,因為病情復發,徐向前高燒不退,只能請辭,繼續修養,一切指揮暫由彭德懷代替。由于病情嚴重,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并未見好轉,他還因此缺席了第一次全國政協會議,實屬遺憾。 徐向前 軍隊的勝利離不開將領的指揮,毛主席麾下的這五大名將各有千秋,正是有他們指揮作戰,我們才能如此快地迎來勝利。但同時戰爭也是殘酷的,其中四位都是在領兵打仗的過程中,造成了身體上無法修復的病痛,也因此在建國后沒辦法再繼續帶兵打仗。 唯有彭老總沒有這方面的顧慮,才能有機會帶領志愿軍與“聯合國軍”對戰,擊敗了美國,向世界展示我軍的實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