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1-12-31 22:30 來源:hxlsw qing 我國近代歷史上有四大藏書樓,它們是浙江歸安(今浙江湖州)的百百(拼成左右結構,下同)宋樓、江蘇常熟的鐵琴銅劍樓、山東聊城的海源閣和浙江杭州的八千卷樓。四大藏書樓的第一代主人分別是陸心源、瞿紹基、楊以增和丁申、丁丙兄弟。
百百宋樓:陸心源(1834—1894)字剛文,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清咸豐舉人。陸心源一生愛書,從青少年時就開始藏書活動。陸心源一生著述頗豐,是一位大學者,其遺作匯成洋洋大觀的《潛園總集》達940多卷,可謂著作等身。陸心源的藏書達15萬多卷。陸心源去世后13年,即1907年,陸氏百百宋樓的全部藏書,已被陸心源的后人以10萬兩銀的代價賣給日本人,后歸屬日本財閥巖崎靜嘉堂文庫。 鐵琴銅劍樓:瞿紹基(1772—1836)字厚培,號蔭棠。瞿氏自幼就喜讀書,深受家鄉藏書文化的熏陶,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許可,使他能一心一意收藏圖書。其最大特點是酷嗜書籍,遇到好就出資購置。經十幾年的收集,瞿氏的藏書達10萬多卷。當時,瞿紹基的藏書處叫“恬裕齋”,到他兒子瞿鏞時代才以“鐵琴銅劍樓”命名。解放后,“鐵琴銅劍樓”藏書幾乎全部歸入北京圖書館,為我國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 海源閣:楊以增(1787—1856)字益之,號至堂,晚號東樵,清道光進士。楊以增平身沒有別的嗜好,只是喜愛讀書,特別喜好收購書籍。他在任江南灑道總督時,正值戰亂,一些藏書家紛紛將書散出,楊乘機收購歸入自己的海源閣。他兒子楊紹和(同治進士)又有擴充。到第三代楊保彝時,藏書已達到3336種20多萬卷。楊氏藏書的存余部分,后輾轉歸入北京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得以保存至今。 八千卷樓:丁申、丁丙(1832—1899),時人稱之“雙丁”。丁申,字竹舟,生年不詳,卒于1887年。因其以抄補文瀾閣《四庫全書》有功,被賞四品頂戴。弟丁丙,字嘉魚,別字松生,晚稱松存。23歲入杭州府學,后一心矚意于地方公眾事務及文獻、書籍搜集保存,終身未仕。其留下的著作有《談禮私記》等十多種。丁氏兄弟均博覽群書,對圖籍嗜藏不怠,一生專好讀書治學,丁氏兄弟傳名后世,不僅因為家有8000卷藏書,還因為他們在戰亂中盡力搶救和保護了杭州文瀾閣的《四庫全書》?!?nbsp; |
|
來自: 濤兒_dlwangtao > 《文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