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耳鼻喉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早晨,我從被窩里爬出來,剛到衛生間,就打了一個噴嚏。 忽然之間,我想起來——早晨打噴嚏,這是不少鼻炎患者都有的現象。很多讀者,在后臺問過我。 我曾答應人家要仔細說說?,F在,我就兌現。 我想說說經方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教授的經驗。 這則經驗,在業界有名,為不少中醫人,尤其是經方愛好者所津津樂道。 這就是利用麻黃湯和蒼耳子散。 我給你從頭說起吧。 早在1998年的時候,劉師曾經診治一個患者。他是一個大男孩,21歲,姓錢。 他什么毛病呢?就是有鼻炎,常常在早晨起來打噴嚏,流清鼻涕。 與此同時,他眼睛干澀,而且消化不好,一吃涼的就拉肚子。 怎么才能改善癥狀?患者最后慕名求治于劉渡舟老師。 刻診,見患者舌淡紅,苔薄白。 劉師很快擬了一個小方子—— 麻黃2克,桂枝4克,杏仁6克,炙甘草2克,生姜2片,荊芥穗6克,炒蒼耳10克,辛夷花4克。水煎服,一共是7劑。 結果如何?患者早晨打噴嚏、流鼻涕的現象很快就消失了。而且,目澀、消化不良也大有改善。 這個小醫案,非常精簡,就這么多。 但是,醫案雖小,這里頭的學問可不少。 文老師筆法粗糙,我只能帶你領略其中最膚淺的一部分。 我告訴你啊,這里“破案”的關鍵,是患者的清鼻涕。 在中醫診斷學里頭,鼻涕是比較重要的東西,帶有很多信息。尤其是在耳鼻喉科里,觀察鼻涕,就可以知道患者可能出現的偏頗。 比如說鼻炎這個事兒,患者流清鼻涕,那就意味著有寒邪,或者說寒邪尚未入里化熱。 寒邪這個東西,最先郁滯在人的肌表皮毛。中醫講,肺主皮毛。皮膚為寒邪所郁,肺氣自然也為寒邪所郁。肺氣不宣,它憋得慌。于是,在早晨肺衛之氣升發輸布之際,人就開始打噴嚏。這是肺氣和寒邪在作斗爭的表現。肺氣宣降失常,津液無法輸布,于是化為清鼻涕,流出來。 如果說寒邪入里化熱了,那鼻涕就可能偏黃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所以說, 要想解決上文醫案里患者的問題,關鍵是把郁滯在體表的寒邪散開。肺氣宣降正常了,它不用作斗爭了,津液可以輸布了,打噴嚏和流鼻涕的事兒,就都沒了。 既然如此,怎么操作才好呢?鑒于患者的狀態和體質,劉師當時輕描淡寫,以四兩撥千斤的手法,選擇了麻黃湯。 我們看一下當時的方子—— 麻黃2克,桂枝4克,杏仁6克,炙甘草2克,生姜2片,荊芥穗6克,炒蒼耳10克,辛夷花4克。 這里頭,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就是麻黃湯。麻黃湯是中醫方劑學里開篇第一方,是解表劑的代表方。我們學方子的時候,牢記“干媽姓桂”四個字,就把麻黃湯記住了。 麻黃湯這個方,治療風寒表實證,對風寒束表、肺氣失宣所致的病癥有治療作用。麻黃和桂枝解表散寒,杏仁利肺氣,炙甘草調和藥性。按照教科書上的內容來說,此方主治外感風寒以后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咳喘、苔薄白脈浮緊。 當然,話雖這么說,臨床應用麻黃湯,還是靈活多變的。劉渡舟大師就喜歡用麻黃湯治療寒邪閉塞所致的其他病癥。比如說這個鼻炎、早晨打噴嚏,流清鼻涕,它是寒邪郁閉所致。那就用麻黃湯散一散、通一通唄! 當然了,由于這個患者,體質尚好,很年輕,而且沒有特別典型的惡寒發熱、頭身盡痛的表現,那就輕來輕去,稍用麻黃和桂枝來散寒解表即可。所以,麻黃2克,桂枝4克(原方麻黃9克,桂枝6克),四兩撥千斤,達到目的就行了。 當然,這些還沒完?;颊弑歉[不通,清鼻涕直流,你得用能治標的辦法,給人家通開才行。麻黃湯,治本。治標的事兒找誰?找蒼耳子散。蒼耳子和辛夷,這是蒼耳子散的關鍵組成。蒼耳子和辛夷,可以宣通鼻竅。 另外,患者吃涼的就拉肚子。這說明脾陽不足。怎么辦?來個生姜,暖一暖?;颊咂⒎尾蛔?,精微輸布失常,所以眼睛干澀。怎么辦?來一個荊芥穗。荊芥穗一方面可以輔助解表,另一方面可以清利頭目。 這就是基本的用方思路。我用自己粗淺的知識加以解讀,希望你能看懂。當然,這里也有不對的地方,請你批評。 說起來,劉師用麻黃湯、蒼耳子散合方來治療鼻炎,這是他老人家的拿手絕活之一,驗案無數。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能從劉師的醫案驗方中學習到一招半式,也就算不錯了。因此,這個經驗,是值得好好學習、牢記的。 怎么樣?我說到這里,你對鼻炎流鼻涕、打噴嚏這個事兒,是不是有所理解了? 當然,理解了,不代表可以立即用方。每個人的情況不一,用方要謹慎。我建議讀者朋友,能多看看中醫,力求辨證的科學、準確。若的確證屬風寒郁閉,那再考慮如何借鑒化裁劉師的方子。不屬于這個癥候,不宜用。文老師用文字,幫助你看到問題的本質,但不希望你有病亂投醫。 好了,關于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吧。說起來,中醫里的很多方劑,別看古老,但是頗有現實意義(麻黃湯就出現在近兩千年前)。只要我們對方子的意義、作用有深刻理解,就可以將其靈活運用在各個層面。熟能生巧、觸類旁通,這是我們學習中醫必須達到的境界。 全文完。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