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日本男人,最近有點囂張。 星野源。 先是“拐”跑了你們的老婆,和新垣結衣結婚的消息屠榜熱搜。 一時引發全網失戀。 可沒想到,這男人更”變本加厲”。 甚至還對你們的老公下手了,小栗旬都禁不住這種誘惑。 再次心碎一地? 但在痛哭之余,扒叔勸你先看看這部新片—— 罪之聲01 ·禁忌 導演土井裕泰,編劇野木亞紀子。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的金牌搭檔,再加主演的號召力,一看就讓人心動。 果不其然,一出手就拿下了日本報知映畫獎最佳作品獎(日本電影部門)和最佳男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三冠王。 但在豆瓣口碑倒是差點意思,豆瓣7.2,褒貶不一。 主要原因還是故事的類型。 推理小說改編電影,一直是島國片的大熱題材。 像是之前東野圭吾的小說作品,就是改編電影的首選。 尤其是《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都是多次改編成影視作品,由于故事本身的出奇縝密,也是火的一塌糊涂。 而這部《罪之聲》,改編自鹽田武士的同名推理小說。 如果單把它看作一部懸疑推理片來看,與前者相比它確實有明顯的不足。 推理較弱,故事冗長。 但在扒叔看來,電影的閃光點并非推理,而是電影本身。 這是一部在日本真實案件基礎上編寫的故事,它是在挑戰一種權威的禁忌。 02 ·真實案件 故事取材自日本昭和年間最大的懸案—— 1984年的銀萬案件(格力高·森永投毒案)。 在日本、甚至世界犯罪史上,都是難以推理的謎團。 日本著名零食品牌銀河的社長,在洗澡時突然遭到兩名綁匪持槍綁架。 綁匪也言簡意賅,贖金要求10億日元現金和100公斤金條。 出這等大事,格力高第一時間選擇報警。 和警方溝通后,家人決定一邊準備贖金,一邊警方暗地調查。 可就在準備好贖金后,在交付地點卻遲遲等不來綁匪的下一步消息。 在案發后三天,社會竟然毫發無損的回來了。 沒有交付贖金,也沒有看到綁匪的樣子,案件也就這樣草草結案。 事出反常必有妖。 嫌犯顯然是在下更大一盤棋。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事情告一段落時,又一案件發生。 綁匪將消費者當作“人質”,威脅稱如果不交付贖金,就要在貨架的商品中放入足以致死量的氰化鈉。 收到威脅的不僅是銀河,還有萬堂食品等六家企業。 一時間搞的人心惶惶,商場內甚至小店里,銀河以及其他商品幾乎全部下架。 損失慘重。 警方調查無果,犯罪分子還直接發來挑戰信叫囂媒體和警察的無用。 發來的挑戰書超過90封,參與案件調查的警察超過130萬。 但結果除了目擊者可見的狐貍眼男子之外,一無所獲。 案件早已過了追訴期,只能變成懸案。 小栗旬飾演的新聞記者阿久津英士,曾經是社會部的記者,一直想讓觀眾看到更多社會的真實。 這次,他就受命調查35年前的真相。 從案件最初開始查起,牽扯的人越來越多,事情也越來越復雜。 但故事最關鍵的一個問題還未解決: 犯罪團伙一分錢贖金也沒有拿到,那他們搞這一出是為鬧哪番? 有這樣一種猜測。 他們犯罪的目的根本不在贖金,而是操縱股價。 單單只是高智商犯罪卷錢嗎? 當然不是。 事情遠比你想象中更加復雜,還有著讓人不敢猜測的另一面。 03 ·現實的諷刺 他們并不是什么有組織有紀律的犯罪團伙,而是一批過激派成員。 做這一切的理由很簡單,也很恐怖: 報復社會。 太多不公平的事件發生,成為了壓垮他們的最后一顆稻草。 犯罪團伙主要人物之一,曾根達雄。 他的父親在一家零食公司上班,突發身亡,新聞上的報道稱是過激派的內部斗爭導致毆打致死的,可事情卻是誤判。 公司一口咬定此人就是過激派的成員,從未有過道歉。 一條人命,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顯得毫不重要。 這一事件也激起了達雄的反叛心理,憎恨公司,憎恨社會,他也真正的加入了過激派。 犯罪團伙中的女性角色,真由美。 她的父親也曾因盜竊被逮捕,但那是被冤枉的。 他是個再老實不過的人,只是將撿到的錢包送到了派出所,拾金不昧的好事卻被人懷疑偷了錢包里的現金。 雖然后來知道是警察監守自盜,真相卻被掩蓋。 好人因此蒙冤,還遭到了公司辭退,絕望之下,他選擇了自殺。 強權之下,真相反而是最不受重視的。 真由美也憤世嫉俗的參與了一系列學生激進運動,即使后來結婚生子,她對社會的怨念也未曾消散。 就是這樣一些對社會政府失望厭惡的人組成了聯盟,為的就是通過一系列泄憤舉動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 他們邏輯清晰,心思縝密。 甚至在綁架時引導家屬交贖金,都選擇了最容易鉆法律空子的小孩子來當擋箭牌。 但最后的結果呢? 原本想要改變世界的過激夢想,卻造成了一場無法挽回的災難。 因為幾條錄音,三個孩子的人生遭到了毀滅式的打擊。 犯罪團伙家屬的一對姐弟。 15歲的小望和8歲的聰一郎,他們被罪犯禁錮行動,全家軟禁。 姐姐想要逃跑,最終車禍身亡。 弟弟親眼看到了姐姐的慘死,不得已年紀輕輕就擔任童工,受盡凌辱。 即使最后逃跑,他也被曾經的犯罪行為而終日難眠,35年未得放松,幾次三番想要自殺。 而這錄音中還有一個孩子,當時只有六歲。 他就是星野源飾演的曾根俊也,也是真由美的兒子,曾根達雄的侄子。 被自己的母親和大伯當作犯罪的工具。 得知真相的他,也為自己曾經參與犯罪而備受內心的譴責。 他們的噩夢誰又來買單? 在電影的最后,扒叔認為是最諷刺的高潮—— 他們費盡心思鬧起的軒然大波,隨著時間的推移早已被人淡忘,到了最后也不過回歸平靜,毫無波瀾。 報復社會,社會也不會改變什么,卻只會讓無辜的人陷入悲劇。 說到底,我們不是審判者。 更不該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以惡報惡,世界不會因此變好,倒是有些人原本平靜的人生,一朝盡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