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高血壓在全球影響約10億成人,高血壓也是心梗、心衰、中風、慢性腎病和認知能力下降的危險因素。在≥50歲人群中,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是最常見的高血壓形式,而且在預測冠心病、中風、心衰、終末期腎病等事件上,收縮壓比舒張壓的影響更明顯。然而,在高血壓人群中,收縮壓要降到什么程度,多年來不斷有探討。通常,收縮壓<140 mmHg是常見的治療目標,收縮壓<120 mmHg的強化血壓控制是否有益,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今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最新發表了里程碑研究SPRINT(收縮壓干預試驗)的最終結果,證實了強化血壓管理、收縮壓低于120 mmHg可以顯著降低心臟病、中風和死亡風險。首席研究員,阿拉巴馬大學( University of Alabama)流行病學教授Cora E. Lewis博士表示,這項研究支持并強化了此前的發現,表明血壓控制“越低越好”。
截圖來源: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SPRINT研究由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支持,旨在回答三個重要問題:如果收縮壓控制在<120 mmHg,對心血管系統、腎臟和大腦分別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針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這項試驗在2010年11月-2013年3月期間納入了9361名收縮壓在130 mmHg -180 mmHg之間的50歲及以上成人,他們尚無糖尿病或中風病史,但心血管疾病風險已經增加。受試者1:1隨機分組接受強化降壓治療(目標收縮壓<120 mm Hg)或標準降壓治療(目標收縮壓<140 mm Hg),并結合實際情況調整降壓藥方案以確保達到降壓目標。主要結局是心梗、或其他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中風、急性代償性心衰或心血管原因死亡的復合指標。此次發表的論文,分析了2015年8月20日干預結束后的主要結局事件,以及截至2016年7月29日的觀察隨訪數據,中位隨訪時間為3.3年。試驗干預期間,從血壓控制上來說,兩組患者之間迅速出現了收縮壓差異,并在干預期持續存在。分析干預期間發生的結局事件,數據顯示,強化降壓治療組的主要結局事件風險顯著降低27%(年發生率1.77% vs 2.40%),全因死亡風險也顯著低25%(年死亡率 1.06% vs 1.41%)。這與SPRINT研究的早期初步結果相似。 ▲干預期間,在季度隨訪中,強化降壓治療組的主要結局事件發生率更低(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即便在排除非致死性心衰后,強化降壓治療對其他主要結局的改善相似,風險顯著降低25%。強化降壓治療組的心梗(降低28%)、心衰(降低37%)和心血管原因死亡率(降低42%)都顯著更低。亞組分析同樣支持了強化降壓治療的獲益。之前,SPRINT研究的早期結果也得到過業界質疑:強化降壓治療對心血管疾病結局的改善,主要表現在心衰和心血管死亡中。還有一些批評者認為心衰證據并不充分,因為從臨床試驗的記錄中很難診斷出心衰,強化降壓治療組有更多受試者接受了利尿劑治療,利尿劑會緩解腫脹,而這是心衰的一個關鍵癥狀。Lewis博士特別強調,這些最終結果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剔除心衰后,多項指標差距一致支持了強化降壓的獲益。而且,此次基于干預期和后續觀察期所有數據進行的分析,同樣支持上述結論。此外,強化降壓治療組的首次和復發主要結局事件明顯更少(435例 vs 552例),風險降低22%。在試驗干預階段結束后,受試者血壓治療恢復至常規處理,不再恪守試驗中的治療目標。在近一年間,強化降壓治療組和標準治療組的收縮壓分別升高了6.9 mm Hg和2.6 mm Hg。Lewis博士補充指出,“將試驗階段和現實情況中的數據匯總分析,強化降壓治療對健康結局的改善仍然顯示出了明顯的優勢。”在干預期間,兩組之間總體上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不過,在強化治療組中,低血壓、電解質異常、暈厥(均未導致跌倒受傷)和急性腎損傷的發生率更高。 “急性腎損傷的程度通常較輕,一年內腎功能幾乎完全恢復。結合其他分析,這可能是血液動力學效應。” Lewis博士解釋,“強化降壓治療可以被很好地耐受,選擇合適的患者,加上監測,通常是安全的。我認為這些不良事件風險并不足以讓我們舍棄強化降壓治療。”
西奈山伊坎醫學院(the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Carlos Santos-Gallego博士點評指出,“SPRINT試驗的最初結果非常重要,證明了在高血壓和心血管風險增加的患者中,將收縮壓控制在120 mmHg以下可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更重要的是,能夠降低全因死亡率。這份最終報告鞏固、確認并證實了原始數據。最終數據更可靠、有更多的主要結局事件,并且在治療中止后還有一年額外的觀察期。”“隨著時間推移,我們越來越確信,血壓越低越好。雖然(診療變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心血管醫生正在逐漸未患者提供更強化的降壓治療方案。” 醫學新視點 醫學領域全球平臺,關注醫療健康的最新發展。 1336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