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群里有個家長開玩笑說,大號(大娃)沒練好,現(xiàn)在準備開個在小號(二胎)重新開始,積攢了不少經(jīng)驗,可得好好用一下。 也有不少家長在說“對啊,如果再來一次,孩子在***時,我一定***”。 這些對話讓我想起一部紀錄片《Becoming You》,也許通過這個紀錄片,能給不少正處于0-5歲階段的家長和二胎父母一些新的啟示~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從日本到美國,從尼泊爾到英國,從婆羅洲到基蘭,世界上100多個孩子人生頭2000天, 0-5歲的成長之旅。 它透過全球100多名孩子的視角,直接呈現(xiàn)了孩子們是如何學會說話, 學會行走、如何思考、如何認識情緒,又是如何塑造自己的身份的,一步一步成為自己的。 對于新手父母來說,這個紀錄片是一份非常實用的“產(chǎn)品說明書”, 整個紀錄片通過孩子的視角,了解孩子成長的秘密,從而緩解父母的焦慮,讓我們的養(yǎng)娃路,變得更加從容。 情緒部分,紀錄片記錄了0-5歲每一個階段孩子的情緒問題,并且給出了科學的解釋,以及可操作的方法。 剛出生的小孩,為什么總是莫名哭泣? 因為年幼的嬰兒感到饑餓,疲倦或者寒冷時,大腦里的化學物質(zhì)和荷爾蒙會激增,這給了他們不舒服的感覺, 于是,他們通過哭出來尋求幫助。 而當爸爸媽媽來的時候,他們的不適感就逐漸消失,也就逐漸停止哭鬧。 等孩子慢慢長大時,隨著父母給予的愛和關(guān)注,他們開始學習體會不同的感受。 孩子慢慢成長到一歲后,他們會掌握五種基本情感: 快樂,難過,恐懼,厭惡和驚奇。 這些基本情感的每一種,都會觸發(fā)一連串更復(fù)雜的情緒,娃開始進入到terrible two. 進入2歲的孩子,正處于情感混亂的高峰期,他們不懂的如何處理自己的情感,每天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在興奮的高峰和絕望的低谷之間穿梭,有時候一天要來上好幾次。 這個年齡的孩子發(fā)脾氣,也是經(jīng)典的三步結(jié)構(gòu): 首先,她感到生氣, 然后,想要進攻, 最后,陷入絕望的泥潭 這絕非孩子故意,2歲半的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 紀錄片也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思路和走出terrible two 的方法: 在這個年齡段不要讓孩子獨自哭,而是陪著孩子! 同時,用描述情緒的語言,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感。 等到孩子學會用語言來表達情緒的時候,他們就能夠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不是原地一躺,撒潑打滾。 當孩子進入三歲時,會伴隨著更多情緒上的變化, 比如焦慮和恐懼, 這種情緒,和具體的事情相關(guān),并且很難隱藏。 這種情緒,又要如何轉(zhuǎn)換為安全的,幸福情緒? 紀錄片也給出了一個平衡情緒的活動供大家參考: 音樂和節(jié)奏,以及任何孩子喜歡的運動。 有節(jié)奏的古典能夠讓大腦釋放出強烈的讓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zhì),對孩子的大腦發(fā)生作用,從而給孩子帶來沉醉的滿足感。 進入4歲的孩子,會有更多情緒的出現(xiàn),比如嫉妒。 這部分提出了一個關(guān)鍵思路: 鍛煉孩子的情緒彈性 一旦孩子看到他們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情感, 而不是讓情感控制ta, 他們就能使用自己的情感,幫助他們面對人生所有的挑戰(zhàn)。 孩子進入到五歲之后,是可以學著利用自己的恐懼幫助自己,讓恐懼等情緒為自己所用。 這個年齡的孩子,面對恐懼時,他們的腎上腺素會激增,同時帶來兩個重要作用: 讓孩子的行為暫停 同時思考ta將要做的事情。 然后,推動身體來行動, 行動產(chǎn)生的眨眼之間,恐懼會變成勇氣。 同時,這個年齡的孩子,開始學會共情, 他們開始學習讓自己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他們的感受是什么, 當他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情緒, 并且懂得了如何處理他們來幫助到我們自己以及其他人時, 他們將能夠面對人生中絕大多數(shù)的挑戰(zhàn)。 一兩歲的孩子,是不會懂得自己是單獨的個體的, 當他們看向鏡子時,他們不認識自己的鏡像, 他們看到的,是另外一個孩子,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小嬰兒會給鏡子里的自己吃餅干,打招呼,咿咿呀呀。 慢慢地,他們認出了鏡子中的媽媽,從而開始產(chǎn)生疑惑: 媽媽身邊的那個人,又是誰呢? 一天天長大,他們開始意識到鏡子中的孩子就是自己, 這一步,也是孩子開始塑造身份將要突破的第一步,也是里程碑式的一步, 接下來,他們的世界,將一切皆以“我” 為中心, 慢慢地,他們通過“愛好” 逐步發(fā)現(xiàn)自我。 在這個主題中,提到了一個叫基蘭的3歲男孩,決定穿公主裙和蝴蝶結(jié)皮鞋去上戲劇課。 刻板印象中,男孩就應(yīng)該喜歡英雄,騎車,奧特曼,而裙子是女孩的專利, 這個片卻也直接告訴了大家,對于三歲的孩子來說,性別只是表面概念,就像身上的衣服一樣,可以隨時更換,上一秒,我想當一個穿著公主裙的女孩,明天,可能我就是蝙蝠俠,或者穿著亮片夾克的rocker了。 大部分孩子到了4歲,才開始理解自己的性別,并且他們開始想遵循他們理解的處事規(guī)則。 而孩子到了5歲,漸漸開始思考如何融入集體, 并且對于“我是誰” 的問題,他們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并且迫切地想和別人分享。 2個月的孩子,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個世界了,并且自然而然地學會了眼神交流。 5個月大的時候,嬰兒開始利用自己的笑臉,來贏得人們的注意, 而且眼神交流和笑臉,將在他們的一生中都受用。 8個月大的時候,他們開始能夠分辨出認識的的和不認識的人,并且學會對讓自己感受到威脅的人和事情不再進行微笑, 這時候的嬰兒,開始探索更加廣闊的世界。 等到2歲的時候,他們對照顧自己的人的依賴程度,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對于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全世界。 與父母分離,即使是一小會,對于他們的感覺,就像世界末日一樣。 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去尋找永遠不會離開的情感依賴,比如身邊一直陪伴著他們的物品, 這個物品可以是任何東西,一個玩偶,一個毯子, 這個玩偶也是心理學家們所稱的過渡物品,以填補父母的空缺, 這個過渡物品讓他們感受到安全和安心。 到了3歲,孩子們開始學著嘗試與家庭之外的人建立關(guān)系。 到了四歲,他們開始真正的交朋友, 但是在交朋友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一些困難:他們不懂友誼的規(guī)則 ,在和朋友相處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困擾和阻礙, 回到家中,他們會特別喜歡過家家,進入到幻想的世界, 而實際上,他們是在回顧當天的交友場景, 并且利用玩具來尋求一種下次遇到這種情況的不同處理方式, 孩子一直通過這種方式來練習,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朋友。 所以假想游戲,比孩子做的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的多。 除了假象游戲,這個年齡的孩子(根據(jù)統(tǒng)計,有三分之二的兒童)還會在某個時間段,有別人看不到的假想朋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無需擔心是孩子過分害羞或者孤獨的跡象, 并且當我們父母接受他們的假象朋友,并且鼓勵這一行為時, 我們也能夠幫助孩子理解他人,從而建立真誠的友誼。 到了四歲半,孩子開始理解別人的想法,也理解自己能夠通過語言,影響他們的看法。 謊言世界,從4歲半,開始了。 研究顯示,大多數(shù)人每天大約說2次謊, 對于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 說謊是一種必要的技能, 等到了五歲,他們將要迎接一次重大的成長儀式: 融入集體,交到朋友,建立起全新的友誼。 孩子的語言課程,在媽媽的子宮里就開始了, 到他們出生時,他們已經(jīng)在語言中沉浸了三個月。 研究人員就發(fā)現(xiàn),世界各地孩子的哭聲其實都是不一樣的,因為,即使是哭聲,他們也在模仿媽媽的音調(diào)和節(jié)奏。 很快,小寶寶們就開始學說話了。從哼哼唧唧,到牙牙學語,再到有節(jié)奏的重復(fù)語音,直到,真正說出人生的第一個詞:媽媽! 媽媽,是全世界語言中,唯一共有的詞。 不過,這可并不僅僅是愛的結(jié)果, 只是因為媽媽兩個字,需要最少的肌肉 這也使它成為嬰兒最容易發(fā)出的聲音。 在語言這部分,紀錄片提到了一個提高孩子詞匯量的方法: 蘇斯詞匯法 , 沒錯,就是我們熟知的兒童繪本大師:Dr. Seuss 【相關(guān)文章】英語啟蒙,你怎么能不認識被兩任總統(tǒng)夫人都稱贊的他和他的作品~ 這個方法也是我們一直提倡的: 通過大量的親子共讀(尤其是押韻的韻律和兒歌),潛移默化地增加孩子的詞匯量, 科學家們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對押韻兒歌尤其敏感,而且比成年人更善于記住它們, 兒歌的重復(fù)和韻律,不僅讓孩子能夠快速學習新詞匯,還能夠幫助他們理解詞語如何組合在一起, 除了蘇斯詞匯法,本篇還提到了兒童遇到的最難的語言挑戰(zhàn)之一:講笑話 因為4歲的孩子完全不懂笑點的概念, 他們認為笑點只需荒謬即可, 到5歲的時候,孩子開始學習拼寫, 最后,紀錄片也提到了兒童學習語言的最佳時間是在出生的頭5年, 隨著年齡逐漸長大,他們輕松學會一門語言的能力也就隨之消失了。 這個紀錄片一共5集,每一集40分鐘左右,在看的過程中,我時不時地發(fā)出感慨,它解答了我當年好多的疑惑, 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同時也讓我更加明白:不要慌,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想,尊重孩子每個階段的發(fā)展,給予陪伴,給予尊重,給予引導(dǎo),給予愛。 是的,循序漸進,是我們當前,最需要學習的核心。 最后的觀看鏈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