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月蘭 昨天下午,打開新聞,獲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一生平凡而偉大的袁隆平院士,在長沙醫院因病逝世后,作為一個從小吃著雜交米,長大的我,感到無比的痛心與震驚,這么好的老人,怎么說走就走了哩? 說起袁老,還是很多年前,在廣播中、在報紙上聽到、看到過一個,愛與農田打交道的人。從報紙個我了解到,當年,年輕的袁隆平,從學校畢業沒幾年,便遇到了,我國前所未有大饑荒。那時我雖小,但也經歷了吃不飽飯的年代。袁隆平也曾,親眼看到身邊有5個人倒在田野里、大橋下,他們餓殍、凄慘的景像對他造成了強烈的刺激。特別是看到孩子們喝完稀粥舔碗的情景,讓袁隆平在內心,立下了一個遠大而、終身的志向,他一定要解決中國人的糧食問題。 從此無論嚴寒、酷署、田間、地頭,還是試驗室都能看到一個人的身影。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試驗田選種,意外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飽滿,籽粒多達230粒,仔細一推算,用它做種子,水稻畝產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水稻,雖然才不過五六百,而袁隆平當時還是的特別興奮,他小心翼翼的把種子收起來,然后第二年播種下去。結果,卻讓袁隆平大失所望,這些稻子高的高,矮的矮,不知怎么的沒有一株像它“老子”一樣長得那么好哩?想來想去,他拜訪了專家,查找了資料,最終確定了這種生長優勢是可以被人工利用的。而要想利用這一優勢,首先是找到“天然的雄性水稻”1964年的夏天,袁隆平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尋稻之旅。經過半個月的苦戰,對近14萬棵稻株的觀察,終于找到了第一株時,袁隆平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在連續兩年觀察了幾十萬株水稻后,他和學生、妻子終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1968年,袁隆平帶著兩個學生南北輾轉,從河北到海南,整整7個春節未曾回家,開始了極為耗時的育種試驗。最終,在海南,他們找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系野稻。袁隆平將其命名為“野敗”它成為了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國第一個強做強勢組合“南優2號”兩季水稻產量都比常規水稻增產30%以上。隨后,他又設計了新的栽培模式和趕花粉辦法,將種子產量提升將近8倍。1976年,全國大面積試種雜交水稻,208萬畝雜交水稻,增產幅度全部在20%以上。雜交稻面積由此急速推廣,到1988年,全國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種雜交稻。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向世界發出“誰來養活中國” 的疑問。在此背景下,我國提出了超級稻育種計劃,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標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著世界紀錄。目前,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700萬公頃,占全國水稻總面積的50%,僅每年增產的糧食就可養活7000萬人。袁隆平也用這些數字,對這一世紀問題給出了中國人自己的答案。那一年,當我在電視上,看到90歲高齡袁隆平院士,在北京領取共和國獎章的時候,是坐在輪椅上,被幾個人抬著過臺階的。然而獲獎的第二天,飽盡風霜,皮膚皺黃 ,身體虛弱的袁老,不但帶病鉆里了田里。晚間睡覺前還總是想著,他那超級稻長得怎么樣了。有時還會說:“我年紀大沒關系,可我還沒有癡呆。今后要向1300公斤沖刺!飯碗要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手上。 就這樣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人,用他必生只做一件事的精神,讓一顆種子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如今我們的“雜交水稻之父”袁老雖然去了另一個世界,但在我們國人心中,袁老永遠是我們人類稻田里的“守望者”。 2021、5、23、 作者 : 侯 月 蘭 ![]() 侯月蘭,原南京港股份公司工會圖書管理員,87年入黨,現已退休。97年開始寫作,先后在《南京港報》、《揚子晚報》、《現代快報》、《金陵晚報》等多家報刊發表過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