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態度和習慣;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難度的增加,!儲備知識?用完了,又缺乏認真學習的習慣,這時就出現了適應困難,導致學習!沒后勁?等問題。故而,給幼兒園、小學的教學活動造成壓力,幼小銜接難以順利進行。 從訪談結果看來兒童在學習上、生活上、人際交往上都出現了困難。此外,還表現為兒童自信心不足、容易忘事、情緒不好、厭惡學習等。可以看出幼小銜接并不只是幼兒園和小學的事情,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因素都對其產生影響。家長應該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及時、準確地把握孩子當前的發展狀況,使得家庭教育更具針對性。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國家教委于1990-1994年進行了關于!幼小銜接教育的研究?的周期合作項目,其研究結果表明:第一,幼兒入學后學習感到困難的真正原因是幼兒能力發展水平低,即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差,表現為學生對小學的學習內容 符號學習(文字,拼音、數字均為符號)感到聽不懂、不理解、沒掌握。第二,幼兒入學準備不足的另一個方面是,社會適應能力發展得差,即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規則意識、任務意識發展水平低,這直接導致一部分兒童入學后不能主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能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等。 研究還表明:這兩種準備之間有極高的正相關關系,即社會適應能力發展水平低的幼兒入學后學業成績差的較多。所以,關鍵在于如何發展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因為它內在影響著兒童的行為。 (二)存在問題產生的原因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兒童在社會角色,生活內容,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于是,不少兒童即表現出在學習上、生活上、人際交往上的困難。此外,還表現為自信心不足、容易忘事、情緒不好、厭惡學習等。所有這些不適表現,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轉變過來,這無疑對其心理的發展和學習的成功有害無利,那么為什么孩子會出現這些不適應的行為,就在于幼兒園和小學有著明顯的差異。 1、生活環境的變化。 兒童在入學開始容易產生焦慮。自家庭進入幼兒園后,在幼兒園熟悉的老師、小朋友被新的老師和同學取代,交往的范圍和對象都在擴大。家庭的親子關系是保護和被保護的關系,而幼兒園的伙伴關系要求友情、信賴、協作的關系,兒童必須與人友好相處,才能獲得一種安全感增強自信,從而很好的適應環境。研究表明,人際關系良好的兒童入學后能減少驟然進入陌生老師和小朋友之中所產生的交往困難,更快的適應小學生的生活。 2、學習環境上的變化。 首先在教育方式上,在幼兒園兒童以游戲的方式由周圍的環境互動、學習。升入小學后變成了以文化學習為主的方式,上課時間延長。幼兒園中以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為主要目標的活動被正規的學習活動取代。另外還有家庭作業、課程及考核等方面的不同。 其次,教學方法的變化。幼兒園教學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是在玩中學,學中玩。而小學強調系統文化知識教育和讀寫、算術等基本技能的訓練,這需要勤奮刻苦才能完成學習任務。 再次、師生關系的變化。幼兒園時期所倡導的是!保教并重?,即幼兒園老師承擔著保育和教育的雙重角色,而入小學后,隨著兒童身心發育不斷完善,保育的色彩逐漸降低,而教育的成分逐漸增加,與學生在一起的實踐逐漸減少,師生關系發生了變化。 現實中大部分家長沒有意識到,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孩子可能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以為反正幼兒園會制訂相關的教育計劃,自己只要保證孩子的營養、做好物質方面的準備就足夠了。因此,許多家長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時機,也使自己的孩子在升上小學后倍感吃力和辛苦。其實,在幼小銜接的工作中,學校的作用雖然非常重要,但毫無疑義,家長擔任著不可取代的角色。 三、家庭教育在幼小銜接階段的對策研究 家庭教育由于發生在家庭之中,與幼兒園、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其他教育所沒有的優勢,只要家長看到這個優勢的存在,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打好基礎,就能順利地幫助孩子完成過渡期的學習。具體的,我們可以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為幼小銜接做準備。 (一)家長思想上的認識 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的許多基本能力,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是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就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培養了良好的適應能力,這就為銜接階段的教育甚至是整個人生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產生持久的影響。 2、家庭教育的及時性。家庭教育的過程是家長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兒園或學校教育都更及時和更具有針對性。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只要發現孩子身上存在問題,就及時教育,及時糾偏,把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幼小銜接階段是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重要轉折期和形成階段。這個階段的教育首先直接影響到孩子進入小學以后的學習生活,其次將長久的影響到孩子將來的生活和學習。因此家長對孩子進行及時的正確的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也為接受小學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又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照顧不全的不足。 (二)家長要從行動上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 我們認為,內因是決定性的因素,促進兒童在原有基礎上向新的階段發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在相同的學校環境、班級及相同要求的條件下,兒童對小學生活的適應過程長短不一,問題在于個體的適應能力不同。所以,解決幼小銜接問題,主要應先從發展和提高兒童自身的內部適應能力入手,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加強對能力的培養,使之減少或縮短不適應的過程,從而達到較順利地過渡到適應小學生活的目的。 1、增強孩子成功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即將進入小學的兒童,其學習和社會適應困難是客觀存在的,家長要增強其自信心,要讓小孩學會欣賞自己,并相信自己會成功。例如,讓孩子完成某項任務、學會某項技能、取得某種成績,都屬此例。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激勵孩子做某種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時,不要只是誘之以物質。最好把他們作為已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人,以自尊心、榮 139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年專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