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流傳著一句經典臺詞: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當代父母和孩子的沖突在學習這件事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就連劉德華這個娛樂圈公認的好脾氣,平時對女兒都是寵愛有加,千依百順的,但是在輔導女兒功課的時候,他卻像變了個人一樣,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忍不住吼“有沒有搞錯,這都不懂?!” 其他事情父母可以幫,但學習這件事,腦子長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愛學,父母也沒法替孩子學。 這種干著急的感覺真是太讓人上火了! 不干涉,只提供援助 經歷過的父母都知道,當孩子不愛學習時,父母無論粗暴地批評,還是苦口婆心地教導,效果都是微乎其微的,孩子不會因為父母的憤怒或者傷心而真正愛上學習。 而且,如果孩子意識到父母用“為了你好”之類的話,意圖支配自己的學習,還會反抗得更加激烈。有的孩子甚至患上了厭學癥,閉門在家不肯踏進校園。 吼(哄)娃一時爽,吼(哄)完悔斷腸! 既然使用“硬”方法和“軟”方法都是無用功,那么幫助孩子克服學習的難關,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思維。 父母要先明白:學習是孩子的事情,橫加干涉只會起反作用。 當然,我的意思肯定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了。阿德勒心理學主張:當孩子遇到學習的困難時,家長應該做一些不是干涉的“援助”。 即不對孩子做出“要好好學習”、“要學習某種技能”或者“得考上哪個大學”之類的干涉性的指示,而是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但在他困惑的時候父母隨時準備給他援助。 也就是英國的那句諺語: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直面問題的是孩子本人,下定決心解決問題的也只能是他自己。 就拿閉門在家的孩子來說,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閉居狀態不妄加干涉也不過多關注,而且告訴孩子在他需要時父母隨時準備給與援助。 那么察覺到父母變化的孩子也就不得不考慮一下今后該如何做這一課題了。他可能會尋求援助,也可能會自己想辦法解決。 孩子不愛學習的真相 當孩子請求援助時,你準備怎么辦? 換句話說:孩子不愛學習的真相是什么?當孩子困惑時,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 一般孩子都是在面對不擅長的科目時會非常厭倦;就像我們工作時,面對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時更容易退縮。 這正是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價值感,也就是覺得自己有用的感覺,因此會很害怕努力過后的失敗,因為那樣會更加證明自己是個沒用的人。 試想一下以前上學時每次勤奮學習后是不是會更加不敢看成績?不敢面對失敗后的自我否定;而不努力的時候還可以安慰自己:只要我努力了,也可以取得成功。 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的,不敢面對努力學習后依然落后的成績,于是干脆不努力。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孩子缺乏的不是學習的能力,也不是學習的興趣,而是缺乏直面問題的勇氣。 父母需要援助的就是這種面對受挫和追求進步的勇氣。 如何幫助孩子拾起勇氣? 幫助孩子拾起改變的勇氣,首先需要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接納。 大部分的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運動樣樣滿分,然后上好大學,進好公司。如果跟這種理想孩子形象相比,就會對自己的孩子產生種種不滿和焦慮。從理想形象的100分鐘一點點地給孩子扣分。 而真正接納孩子的父母,從來不將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不按照理想的孩子形象去扣分,而是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只對孩子的“存在”本身表示感謝。 就拿最極端的例子來說,假設閑居在家的孩子吃完飯之后幫忙洗碗。如果說“這種事就算了,你還是快去上學吧”,那就是按照理想的孩子的形象做減法運算的父母的話。如果這樣做,那就會更加挫傷孩子的勇氣。 但是,如果能夠真誠地說聲“謝謝”,孩子也許就可以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進而邁出新的一步。 接著,是孩子的自我接納。 每個孩子生而不同,有各自的性格氣質,也有各自的優勢和弱勢,這個“我”是無法改變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這個真實的自己。 很多父母在幫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礙時進入了一個誤區,總是鼓勵孩子要肯定自己。 而阿德勒心理學主張:沒必要特別積極地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納。
我們無法改變“被給予了什么”,但是,關于“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我們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 自我接納的孩子能夠真正認識的自己,并且拿出改變的勇氣,朝著進步的方向去努力和挑戰,而不是躲在自己圍起來的“安全軀殼”里不敢出來。 結語 每個人都有價值感需求,但是又不愿意面對失敗后的自我否定或別人的嘲笑,于是選擇了退縮和逃避,厭學的孩子也是如此。 他們表面上是不愛學習,實際上是不敢面對努力學習卻比不上同伴的結果,于是給自己制造了不努力的借口。 這就是為什么成績越好的孩子越努力,成績越差的孩子越頹廢的原因。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滿分的人,只有接納自己,并朝著滿分努力的人,孩子們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前進的勇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