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趙國被秦軍包圍,平原君奉命前往楚國求援,在選擇跟隨的人時,毛遂不顧其他門客嘲笑的目光,上前認真“推銷”了自己。 讓人意外的是,毛遂在這次談判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此被平原君奉為上賓。 很多人都羨慕毛遂的好運氣,卻忽略了他的“不要臉”。 然而,正是這“不要臉”的特性,成就了毛遂,也成就了古今中外的眾多成功人士。 因為“不要臉”可以讓人抓住機會,也能讓人在面對挫敗時有好的心態,這是做人最大的智慧。 
《孟子》中有一個“齊人乞食”的寓言: 有一個齊國人,每天回家,都帶著吃飽喝足后的滿足感,對妻妾夸耀自己又被有錢有勢的人請去吃飯了。 可從沒有什么有錢有勢的人來家里做客,日子久了,妻子心生懷疑,決定偷偷跟蹤丈夫。 結果卻發現,丈夫居然到城東的一片墳地,向祭奠之人討要殘羹剩飯。 明明是乞討,卻為了面子吹噓自己受人宴請,真是應了那句“銀錢如糞土,臉面值千金”。 愛惜“羽毛”固然沒有錯,但為了面子而自欺欺人、堅持錯誤,便會成為最沒有面子的事情。 這樣的人,太要面子,常常把自己看得過重,并高估別人對自己的在意程度,在心理學中,這種心理叫“焦點效應”。 其實,在別人的眼里,我們并沒有那么重要,因為焦點效應引起的好面子,不過是自我加持的一個“心理包袱”。 為了這個“包袱”付出慘重代價的,莫過于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殺的項羽。 項羽是一個很好面子的人,有一件小事可以證明: 身為貴族的他,好風雅,偶爾會約有學問的人談學問。 有一次,他又約了一位著名學者,但在見面之前,有人對這位學者說,項羽好面子,在談話的時候,裝作什么都不知道,襯托出項羽有才,項羽才會高興。 于是,這位學者在和項羽談話時,一問三不知,以為項羽會高興,卻沒有想到,項羽以為是這位學者看不起自己,所以什么都不愿意說。 項羽思來想去,覺得很失面子,便命人把這位學者殘忍殺害了。 這樣的項羽,因為過度在意面子而失去了人才相助,遺憾終身,也讓我們在回溯歷史時,感到惋惜。 何止是項羽,很多人因為面子,在工作中錯失自己升職加薪的機會,在生活中把自己推向左右為難的境地。 其實,面子并沒有這么重要,“不要臉”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 放下“臉面”,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實際的事情上,輕裝上陣,獲得更好的人生。 

《易·系辭下》曰: 真正有能力的人,能抬頭做人,也能低頭微笑,在他們眼里,“不要臉”并沒有那么可怕,相反,放下面子,則更容易得到機會。 在一次培訓中,老師艾森講了一件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我記憶猶新: 為了公司業務,他多次拜訪一位客戶,雖然一直被拒絕,但他依然堅持。 有一次,他剛剛走到對方辦公室門口,正好碰到對方心情不好,隱約看到門口的人影,就聽見暴怒的一聲“滾”。 當對方看清來人是艾森時,氣氛有些尷尬,艾森頓了一下,笑著說: 艾森“不要臉”的話頓時讓氣氛變得輕松起來,對方也正式接受拜訪,不但達成成單的共識,還給艾森介紹了很多客戶。 阿根延作家切 · 格瓦拉說: “當你知道了面子是最不重要的東西時,你便真的長大了。” 在很多場合,相比“惱羞成怒”,懂得放下面子,做出“不要臉”的心態,更容易得到令人驚喜的結果。 因為“不要臉”的人,更能抓住機會,“彎道超車”。 劉德華在自傳的歌曲《17歲》中唱道: 這里面的確藏著一個“不要臉”的故事: 1982年,剛出道的劉德華因為拍攝《投奔怒海》,遇到了有“歌隱”之稱的林子祥,此時林子祥已在香港樂壇走紅。 有一天拍完戲,大家一起去唱歌,林子祥唱完后便讓大家一起唱,劉德華自告奮勇,唱了一首歌。 別人都覺得當時的劉德華太“不要臉”,居然敢在“關公面前舞大刀”,沒想到的是,劉德華還有更“不要臉”的行為。 在自己的歌聲得到林子祥的夸贊后,劉德華開始花時間練歌,并錄制感覺不錯的歌曲讓林子祥聽,林子祥也在不知不覺中,給他講了很多專業知識。 在林子祥的指導下,劉德華的進步神速。1985年,劉德華發行了自己的首張專輯,正式進入歌壇。 越不把面子當回事,越容易成長,并獲得機會,賺回面子。 因為太重面子的人,往往會為了所謂的面子,畏首畏尾,難成大器,這樣的人,還會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讓自己活得很累。 放下面子,為自己而活,你會發現,通往成功的入場券并不貴,可以得到的機會也并不少。 

一個人的成功,從“不要臉”開始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在被人問到成功秘訣時,說: 在馬未都先生看來,“厚臉皮”的人容易成功,是因為這一特質常常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機會面前“厚臉皮”,機會來臨的時候,面子不重要,別人的嘲諷更可以無視,抓住機會,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在遇到挫折時“厚臉皮”,可以直面自己的錯誤,笑對命運賦予的逆境。 這樣的人,擁有強大的心臟,充滿自愈的力量,不會因為別人的質疑便自我懷疑,在機會面前猶豫徘徊,也不會因為眼前的難題而處于消極狀態。 他們把面子丟到一邊,成為別人眼里“不要臉”的人。 而且,他們更重視“里子”,從不停止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塊待發光的金子,只等機會的到來。 在《烈女傳》中,便講了這樣一個“灰姑娘逆襲”的故事: 齊國無鹽縣有一女子,叫鐘離春,她長得很丑陋,一直單身到四十歲。 周圍的人都嘲笑她,但她并沒有太在意所謂面子,而是把精力投入在精進自己上,最終讓自己成為了一個很有才能的人。 當時的齊宣王是一個昏君,不僅整日玩樂,還性情暴躁,齊國眼看著如落日般衰敗。 鐘離春為了百姓,也為了自己的抱負,再次做出了“不要臉”的行為: 以“自薦枕席”的方式,見到齊王,并對齊王陳述了齊國的四個危難之處。 齊宣王聽了后,覺得非常有道理,于是采用了鐘離春的建議,還散盡后宮,把鐘離春立為王后,從此成為明君。 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會讓面子成為自己的絆腳石,讓自己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 因為他們懂得放下“面子”的智慧,明白“不要臉”的處世之道,更清楚生活的奧妙,從來不在華而不實的“面子工程”里。 ▽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湯永隆教授說: 在國內,一句'不給面子’有時能壓死人,但在西方社會,這幾乎是難以被理解的。甚至在英語中,'面子’根本沒有對應的單詞,而是以拼音代替。” 面子真的沒那么重要,面子是皮,尊嚴是骨,放下面子并不是失去尊嚴,“不要臉”也不是無底線。 它只是讓我們拋開障礙,盡最大的努力去靠近夢想,成全理想的生活。 要知道,你對這個世界“不要臉”了,它才不會藏起機會和成長,吝嗇相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