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結節,2.2*1.6cm,評級3級,伴口苦口干,胸悶氣短,運用中醫祛濕法,辨證用藥,靈活加減,結節消除,療效顯著。 用方出自《溫病條辨》,原方由防己、杏仁、滑石、連翹、山梔子、半夏、 蠶沙、 赤小豆組成。 臨床應用醫案: 郭女士,2021年2月15日初診。 以“體檢發現甲狀腺結節 2月”為主訴。 彩超提示:甲狀腺左葉結節:1.0*0.8cm,評級3類,甲狀腺右葉結節:2.2*1.6cm,評級3類 伴發癥狀:口干口苦,胸悶氣短,煩躁易怒,脫發,無明顯怕冷怕熱、汗出、形體消瘦,吞咽無梗阻感, 失眠多夢。舌紅, 苔淡黃。 西醫診斷:甲狀腺結節, 中醫診斷: 癭瘤、肝經濕熱證;治法: 疏肝清熱利濕 處方:防己、連翹、滑石、橘核、枳殼、黃芩、生地黃、麥冬、玄參、當歸、炒梔子、淡豆豉,柴胡,法半夏,酸棗仁。共7劑,每日 1 次。 二診:口干口苦較前稍減輕,余癥狀如前。繼初診方藥,每日1劑,分2次溫服。 三診:口干口苦較前明顯好轉, 偶有胸悶氣短,夜寐較前好轉。 方劑調整一次,部分用藥有加減。 四診:諸癥好轉,彩超復查提示:雙側甲狀腺未見明顯異常。囑咐定期復查,不適隨診。 甲狀腺為肝經所主, 循行所過, 肝主疏泄,調暢情志,情緒失司導致肝經氣機郁結不暢。 肝氣郁結太過,引起脾虛運化無力,水濕結聚而成痰,痰濕致使血行不暢,日久形成血瘀, 痰瘀等有形之邪互結于頸前而發于癭瘤; 此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多食肥甘厚膩等滋膩礙脾之品,脾氣虧虛, 運化水濕不利而成痰,因此可運用祛濕法。上述患者,臨床結合體質,以祛濕化痰, 同時輔以疏肝健脾、活血行氣等藥物,取得滿意結果。 上述方劑僅代表個案,需要結合病情辨證加減,大家要遵循專業醫師指導。 關注@中醫非遺傳承人買建修,我就是你身邊的中醫朋友[心] #清風計劃##健康科普大賽##學問分享官# |
|
來自: 君健行 > 《醫學知識分類文件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