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從上古八大姓氏開始,一直到現在已經衍生出了幾千個姓氏。可以說姓氏發展歷史也從側面,見證了我國古代歷史的發展。 在眾多姓氏中,除了張王李趙等人口大姓之外,還有很多極為罕見又特殊的姓氏。我國姓氏里除了單字姓和復姓之外,有一些姓氏最長可達十幾個字。 這樣的姓氏不僅讀起來十分麻煩,就算念出來也很拗口。中國最長的一個姓,長達17個字。老師點名的“噩夢”,身份證根本放不下,這個姓氏到底是什么呢? 一、姓氏歷史 姬、姜、姒、嬴、妘、媯、姚、姞,被稱為上古八大姓,當然,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姬、姜、姒、嬴、妘、媯、姚、妊。 其實,早在上古時期姓和氏是獨立的,“姓”代表母親一系的血緣關系,而“氏”則是指代父系血緣關系。 早在河姆渡時期由于是母系氏族社會,所以最早的上古八大姓都帶“女”字旁。只不過后來在婚姻關系的影響下,“姓”的前面才會加上“氏”,這樣才逐漸形成了姓氏合體的現象。 一般認為姓氏合體出現于秦朝,不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姓和氏的分別就已經不大了。 還有一些專家認為在周朝時,姓和氏就趨于混淆了。最終到了漢朝時期“母系姓”的概念消失了,由于當時屬于父權社會,所以姓氏合體后逐漸演變為父系血脈關系了。 最早的時候,姓和氏的出現都比較隨意,部落名、國名、地名、官名等等,都可以成為姓和氏。 比如,秦始皇嬴政姓嬴但卻出自“嬴姓趙氏”。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的祖先,曾是給周穆王駕車的造父,后來他因為受到了周穆王的賞識被封于趙城,所以便以“趙”為“氏”,可見嬴政也可以叫趙政,這就是典型的以封地為姓氏的佐證。 周武王時期的開國功臣司寇蘇忿生,“司寇”是周代管理刑獄的官名,他后來因為封于蘇國,所以就成為了蘇姓的祖先。 這樣的例子其實比比皆是,例如,齊國公族大夫會以居住地點為“氏”,后來就出現了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四個復姓,“郭”指的是城墻外的土地。 二、姓氏發展 東漢時期曾編纂過《潛夫論》、《風俗通》,這兩部書籍中都曾收錄過很多姓氏,據說數量高達4-5百個左右。到了北宋時期出現了《百家姓》,此時收錄的姓氏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數量。 除此之外還有《古今姓氏辯證》、《姓解》,以及唐代的《元和姓纂》,收錄的姓氏高達2500多個。 早在明朝時期,陳世元編著的《姓鐫》,就曾收錄過3625個姓氏。可見我國是一個姓氏大國,并且很多姓氏都流傳至今,雖然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也曾出現過改姓、合姓的事情,甚至有一些姓氏都已經消失了,時至今日卻依然有兩萬多個姓氏。 其實,按照我國姓氏發展特點來看,單字姓和復姓都只是極為普通的姓氏,因為很多姓氏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限制,從3-17個字的姓氏比比皆是,還記得《百家講壇》中曾有人講過“九字姓,即”“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 除此之外還有“烏朗漢吉爾莫吉爾敏”,估計這兩個九字姓電腦上都未必存檔,就算是身份證上也未必能打下這些字。 據新版《中華姓氏大辭典》上的記錄來看,單字姓的數量差不多有7000個,復姓竟然高達9000多個,其余的姓氏更是數量繁多。 “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以此類推“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而極為罕見的”七字姓“竟然有39個,還有”八字姓“14個,最后一個就是”九字姓“也有7個。其實,在面對11-17個字的姓氏時,九字姓也只能是浮云。 三、罕見的“多字姓” “多字姓”顧名思義,就是超過一個字的姓氏,不過在我國姓氏文化中,九字姓雖然不多見,但比起10個字以上的姓氏,九字姓也不那么稀奇了。 蒙古、彝族和鄂溫克族的姓氏都比較長,但彝族有一個17個字的姓氏,即“魯納婁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補啊喜”,估計已經是突破了世界姓氏記錄了。 如果有人姓這個姓氏,那么恐怕老師在點名的時候,也會被這個姓氏弄哭。就更不用說平時的朋友和親戚了,這個姓氏就連身份證都放不下,因為按照相關規定如果姓氏超過六個字,那么就必須要簡化名字或姓氏。 結 語 姓氏文化在我國歷史發展中,絕對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重視姓氏和血統,因為姓氏不僅可以代表一個人的出身和地位,而且也可以反映出他的社會地位,尤其是在封建社會中這種現象更為常見,只不過現在多長的姓氏都是一個普通姓氏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