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水井往事 更應惜水如金 作者:程立正 水是生命之源,井是水源之地。下面我就說說與井有關的那些事。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人們主要用磚砌成的井。村內生活用磚井直徑大約一米左右,村外澆地用的井直徑更大些。它們的形狀就像一口倒置埋在地下的掉了底的大缸,上口略小,下面略大。那時的地下水位大概在地表以下一丈左右。人民公社初期以前,人們澆地仍用人力或畜力拉著“水車”取水,村民生活用水則用轆轤吊桶取水。 過去的磚井,春季水位較低,夏季時水位最高。記得小時候出去打豬草時,可以看到田間的大口井(解放前或單干時期各家各戶留下的灌溉用水井)井壁磚縫往井里流動的水流或水柱。雨季,用扁擔就可夠得著井水,甚至還可以坐在井邊用井水洗腳??梢娔菚r的水位之淺,水源之充沛。 在村里,經常見到兩個孩子抬水,大人擔水的情景。我記得自己上小學一二年級時,經常和姐姐抬著大桶去井邊打水的事。我們兩人合力搖著那笨重的大轆轤,轆轤發出咯吱咯吱的摩擦聲。有時由于技術不佳,不會擺動下面的水桶,導致水桶掉落井里沉沒,還得回家找撈桶的鉤子,趴在井邊撈許久才會找到。 過去打一口井可不是容易的事兒,得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 我還記得小時候村里打井的情景。那時打一口水井,首先需要選時間和地點,開工時間是春天的某個黃道吉日和吉時。選春天是因那時的地下水位很低,能挖得很深;至于“黃道吉日吉時”就是人們出于對美好愿望的寄托,他們希望能打出一口水源豐富,水質甜美的井,不希望是“苦水井”或“咸水井”;至于選地方,那得出入方便、取水方便、灌溉院落的蔬菜方便,還得判斷地下有好的水脈(那時博野一帶有許多苦水井或咸水井,是因為海水倒灌或有很多鹽堿地的原因造成),請懂眼人(俗稱風水先生)反復查看,不妨礙院落整體的“風水”等等。季節、時辰和地點都確定后,要發動全村男人參加奠基儀式。上年紀的老人帶頭磕頭、燒香、上供和禱告,并舉行放鞭炮、驅鬼神等儀式,愿上蒼幫助他們此舉成功。 奠基儀式過后,在選好的地方先挖一個一丈來深、直徑達兩丈左右半圓錐形大坑;在此基礎上,下邊留下一個約兩尺的臺階,再往下挖一個深約八尺,直徑達一丈五左右的半圓錐形坑。就這樣再經過幾次下挖,幾留臺階后,發現地下的土很濕,甚至出現泥濘時,就不能再往下挖了。平整好井基的泥土,放上一個提前做好的圓形“井盤”,這“井盤”的底座是依照井底內外直徑實際大小,用木頭做的。圓弧形的木質井盤上面用青磚壘一米半多高的圓形圍墻,外圍用樹棕包扎,用木條鐵絲固定住,用滑車平行吊送到井底。 上面所講的這些工程,得經過幾天時間呢,打井的準備工作才算做好,最關鍵的還在后面呢!下面的工作得看天氣,它需要在那大坑上搭上大木架,架子上裝上兩三個定滑輪(留一個備用),選一個晴天光線好,沒風沒雨的日子,以便于一天內將活完成!這得需要村里很多棒小伙兒才行。如:需要蹲在“井盤” 里用小鎬挖井基的幾組小伙,需要上面拉滑車的小伙,需要能壘井壁的泥瓦匠,有運輸材料等后勤做準備的,各小組還需有組長,還要有一個總指揮。總之,需要大量的人來參與,處處安排得有條理,有秩序,這就是“秩序井然”或“井然有序”成語的來歷。 那天,人們都來了,有在底下干的,有在上面等待替換的,有指揮的,有上面運料的,有準備做飯的,工作被安排得有條不紊。隨著井盤里幾個小伙的拼命挖掘,一個個裝滿泥水的籃子和水斗被迅速拉上送下,上面兩個“大滑輪”一刻不停地飛轉,那提前做好的“井盤基”,在盤基地下泥土被挖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慢慢下移,很快就快要看不見了,隨時待命的泥瓦匠趕緊下去砌磚。井盤下移越快,說明里面挖掘的小伙子們挖得越順手。到接近底下水位甚至已經超越水位時,地下水會迅速上漲,如果稍微一停,就會威脅在井底挖掘的那幾個小伙的生命;而威脅小伙們生命的還有沒砌成的磚井壁,一旦挖掘工作不均勻,井盤基會出現傾斜甚至倒塌的危險,那就慘了。一旦發生危險,上面的指揮只說一個字“走”,他們就明白有危險,他們就會迅速丟下工具,抓牢繩子,被迅速拖離井底。 這就是為什么正式挖井那天,要求氣象條件好,工作要求又快、又細、又穩,且必須一氣呵成的原因。聽老人們講,整個場地不能喧嘩,不讓女人看,井底下的小伙子們都是經過認真選拔的,對他們的要求很嚴,他們得聽上面人的指揮,也需要下面幾個人員默契配合,保持周圍挖掘均勻進行,必須及時將底下產生的泥水裝入水斗兒,讓上面的人拉出;他們必須身體強壯,下井前吃飽喝足,用白酒擦小腿和腳(防備手腳長期在井底浸泡而抽筋)。 待他們覺得地下水上升很快,上下運送的水斗不能及時排水時,就說明不能再往下挖了,他們馬上上來。泥瓦工迅速將磚砌好,一直砌到井口和地面相平,再讓人們在四周填上土,分層夯實。接著用水斗往外掏水,直至水變得清澈,一口井才算打好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人們不再使用磚井,改用“壓水井”、機井。村民生活用水一般用壓水井,即用人力壓杠桿帶動活塞提水。澆地用機井,靠水泵抽水。壓水井和機井的井口都比較細,上口直徑和下口直徑相比,相差不太多。 打壓水井和機井需要搭一個高高的木架,約有七八米高,然后在上面栓牢一個木制大弓,有兩丈多長,大弓弦是用食指粗細的鋼筋做的,弓背朝上,弓弦朝下。它用弓弦產生的彈性來提拉下面的井錐,以節省壓錐小伙們的體力,然后再裝一個大轉輪,用它來升降下面的井錐。這個圓輪子直徑有3-4米,三四個小伙在上面,用雙手扶著那大圓輪的中軸,腳下踩動著大圓輪的周長內壁,由此產生動力,來拖動繞在大圓輪外圍相連的竹條(約五公分寬,一公分厚,每根一丈來長,兩頭可用鐵匝相連)。 那時由于沒鋼絲繩,用水長期浸泡的竹板條可取代繩索(它又有彈性,又有挺力,彎力和拉力,又好連接),而這些竹板條,可被接得很長很長,大約有幾十米,比機井的深度還長呢。它下面系著打井用的“井錐”,四個棒小伙,隨著有節奏的呼號,一起往下按系在竹板條上十字交叉捆綁的兩根木棒,再一松手,上面那大弓弦產生的拉力便將“錐”提起,再往下按,再被彈力提起,這樣反反復復,井錐不斷被往下推進,竹板條被不斷接長,這就是在“打機井”,非常原始的打機井方法。 隨著打井隊小伙子們晝夜不停地的奮力工作,打井深度不斷增加,竹板條也被連接得很長很長,直至技術人員認為發現水量豐富的水層為止。 然后就要“下管”,就是裝上用水泥石子提前制作的井壁(每節約一米長,十公分厚的水泥管)。下完管后,接著“叫井”。就是裝上抽水機連續抽水,直至將渾水抽凈,變成清水為止,一般這種打井方法得需要二十天左右。 現在,這種原始的打機井方法,只儲藏在四十歲以上人的記憶里了。取而代之的是用磕頭機打井和目前的旋轉鉆井機打的深水井,一周左右就能打出一口幾百米深的深水井。 隨著雨量漸漸減少,各地對地下水的無節制開采,再加上上游阜平縣域王快水庫大壩的攔截,使過去終年不斷流的“潴龍河”斷流多年,我縣區域地下水下降很快。水位越來越低,人們打的井越來越深。據有關部門講,我縣地下水位已經處于幾百米以下了,而且形勢日趨嚴重,我縣位于華北大漏斗之中。 現在,人們都用上方便的自來水了,不用怕再去擔水或抬水時被壓得肩膀酸疼;不用再擔心失足落井;也不用擔心擺動水桶時,沒栓牢的水桶掉進井里。但我更加留戀過去的磚井或壓水井,它的水質沒有異味,沒有被污染,燒開后沒有水垢,那么甘甜,那樣清澈,煮的飯是那樣的香! 我留戀兒時的自然生態環境、水系結構和取水方式。我希望再次看到井底晃動的清水,看到井旁池塘里面自由游動的青蛙,愿意聽到井臺大樹上鳥兒們悠閑地歡歌。 程立正 (chenglizheng)男,1957年生,博野縣程什伍村人,現博野中學退休教師。曾多次評為優秀教師;曾多次記功授獎;愛好攝影、葫蘆烙畫、遛彎和寫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