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中,你的孩子沒有照你的想法和習慣去做某件事,你會怎么做呢?
是要求他一定要按照你的想法去做?還是尊重他的行為并順其自然?
前段時間,演員杜若溪發了一條“討厭爹味十足的人”的微博后秒刪,隨后杜若溪又發長文談起了自己的教育觀,疑似在回應秒刪的微博。
嚴屹寬和杜若溪夫婦倆有一個兩歲的可愛女兒小肉肉,倆人對小肉肉寵愛有加。
杜若溪說:“管教孩子最大的前提條件,我認為是充分尊重個體的差異性。每個孩子的先天都是不同的。”
她分享了小肉肉的一些看似奇怪的癖好:不喜歡把菜和飯混在一起吃,不能接受一塊完整的餅干被掰碎了再吃。
面對孩子的天性迥異,杜若溪認為應該充分了解孩子再去加以引導,一刀切的專制教育方式只會將孩子養成一個任人擺布的木偶,甚至在叛逆期中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作為父母,充分的愛與包容是最好的教育之道。
杜若溪的教育觀贏得了很多人的點贊。
的確,孩子的世界是原始的,當家長用“教科書”般的標準去強制要求孩子,會在某種程度上扼殺他們的小個性,會使孩子失去對多元世界的感知。
孩子的成長,本應該與更多的生活方式、思維意識和價值觀碰撞火花,如果父母用自己的習慣和思維去規范和限制孩子,反而不利于孩子的發展和成長。
湖南衛視的《少年說》節目一直是孩子們釋放自己內心的舞臺,Professor對其中一個女孩的“天臺告白”印象深刻。
她是一名看來十分乖巧的初一女生,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與心情,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她已經寫了56本小說,共計30余萬字。
正是由于這樣的愛好與天賦,女孩文科突出,但理科相對薄弱了一些。
著急的父親將女兒的弱勢,歸咎于女兒把過多的時間放到了寫小說上。
于是有一天,他看到女兒書包里的小說后,氣不打一處來,沖進女兒房間把她所有的小說都撕掉了。
女孩說到這里,滿臉幽怨地說:“爸爸把我的小說都撕毀了,我像失去了靈魂一樣……”
所有人都期待著這位父親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可他卻一味強調偏科的后果,期望女兒考個好大學。
女兒忍不住為自己辯解:“我不是不想努力,但我真的理解不了。”
爸爸說:“別人能行,你也行,我相信你。”
這句看似鼓勵的話,卻把女孩說哭了。這位爸爸本意是為女兒好,但他不明白,女兒需要的是理解與支持,而不是一味的逼迫和對興趣愛好的強制割裂。
爸爸的這種期待,在無形中給女兒施加了永無止境的壓力,當他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設計未來時,從未體諒到孩子內心的焦慮和無奈。
孩子最想聽到的,不是“加油”,不是“我相信你”,也不是“別人能行,你也行”,而是那句“爸爸支持你”、“你可以努力去做你熱愛的”。
理解是相互的,當你愿意試著去理解孩子時,他們也會給予你相應的理解和認同。
很多父母苦惱于很難走進孩子的內心,不明白為何孩子總是達不到自己的預期要求。
然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用自己的標準或他人的標準去衡量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種誤區。
印度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8歲的小男孩伊桑是父母與老師眼中典型的熊孩子,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試卷上永遠都是數不完的紅叉叉。留級、打架、惡作劇,他無所不作。與優秀的哥哥相比,他總是被父母語言打擊。
無奈的父母將其送入寄宿學校,小小的伊桑產生了自我懷疑與自卑——“我真的很差勁嗎?”
患有先天“讀寫障礙”的他,與主流標準格格不入,他始終用叛逆來迎接外界的批評與指責,最終落得滿身傷口。
直到有一天,新來的美術老師尼克成為了真正看見伊桑的人。他了解了伊桑的讀寫障礙與家庭,認識到這個孩子并非無藥可救,反而有著無限的可能。
尼克給予伊桑贊美與肯定,帶他認字閱讀,讓他做自己的小助手,伊桑有了前所未有的被認同感與安全感。
最終,他成功走出陰霾,站到了陽光之下。
世界沒有兩片葉子是完全相同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
就像電影中尼克所說:
“作為父母的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懂,每個小孩都是不同的,他們遲早會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步調。”
“把控制說成愛,是我們這個世界最常見的謊言之一,而且對這個謊言,我們很容易信以為真并因此受傷或傷人。”
有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承載了父母未完成的愿望,而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在成人之后,找不到自己想要什么,興趣點在哪里,卻依然能記得父母想要他們成為什么樣子。
一個終生活在父母“陰影”下的孩子,如何算得上真正的“長大”呢?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能總是逼孩子按照我們的意愿去生活,而是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讓他們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成長。在不越過原則的基礎上,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
父母要做的應該是點燃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真正愛上某件事情,而非通過控制逼迫強壓孩子。
正如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中寫的那樣:
“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