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崇禎十七年(1644)的時候,崇禎皇帝自縊煤山之后,“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這句耳熟能詳的話語,就此流傳于后世,大家也都十分清楚了。但大家不清楚的是,這明朝天子守的“國門”,其實有兩個。 這兩個國門,一個是便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北京都城,一個便是長江沿岸的南京城了。并且這兩個都城,還實實在在的都各有一套朝廷班子。那么為何明朝時期會設置兩個都城呢?難道他們不害怕兩個朝廷會混亂嗎?別急,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一、兩個“國門”——朱元璋自公元1368年明朝成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便將明朝的京都定都于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但實際上,因為南京偏至長江,對當時還未曾完全清除掉的蒙元余孽鞭長莫及。 并不利于對敵蒙元的軍事部署,因此,在剛剛登基為帝的時候,朱元璋便有心要遷都。只不過,這時候朱元璋心悅的都城,是開封。
也就是說,洪武元年(1368)的時候。朱元璋便將汴梁改名為了開封府,定為北京,位居陪都。由此可見,明朝的兩京制自朱元璋這里便有了雛形。只不過實際上開封四面大開大合,并不適合做都城。 當時朱元璋定都于開封是因為這里有利于穩定還未曾統一的中原局勢而已 ,待到局勢已定。也就是洪武十一年(1379)的時候,開封城“北京”的稱號便也就被撤銷了。 二、北京——朱棣而明朝真正“兩京制” 的開啟,就要說到永樂皇帝朱棣“篡位”成功的時候 。公元1402年,還是燕王的朱棣自北而下發動“靖難之役”,攻入南京城。奪了自己親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 對跟隨建文帝的臣子們都進行了屠殺,甚至就連他們的家人,他們的朋友同鄉等都不放過,是為“瓜蔓抄”。 而一邊在抄家的同時,他還打賞那些跟隨他發動了靖難之役的功臣們。本就是叔叔造了侄子的反,其性質和“玄武門之變”無異。朱棣還如此的囂張,雖說這樣的做法是震懾了那些蠢蠢欲動的建文帝跟隨者 。可卻也讓朱棣失去了南方士族們的擁戴。 而南京一地靠近長江以南,而朱棣的勢力幾乎全部都留存在他就藩的燕地。再則,北平一地坐鎮北方,可以有力地威懾北方的存在。且不僅如此,北平一地位處于華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環山,易守難攻。 因此,在種種情況的制約之下,在朱棣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朱棣便改北平為“北京”。稱之為“行在”,也就是天子常駐之所,摒棄南京不顧而選擇常駐于北京。并且在永樂十九年(1421)的時候,明朝政府正式遷都于北京,稱之為“京師”,而南京稱之為留京。 三、“兩京制”的確立——明英宗雖說朱棣的一生都駐扎在順天府,也就是北京。最后他還正式遷都于北京了,但實際上在明仁宗甚至明宣宗兩朝時期。北京一直都還被稱之為“行在”,也就是皇帝率領著百官臨時駐扎之所。因此,這時候在普遍意義上,南京依舊還是首都。 這其中的原因,一是因為明朝推行以“孝”治天下, 定南京為首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所以南京的都城之位并不是隨意便可以取消的。其次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式已經逐漸南移,南京這個靠近南方的都城,已經逐漸成為了江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與文化中心。 因此,南京這個地方的“京都”地位一直都沒有取消過。但是中央政府畢竟已經都遷往了北京,長此以往下去并不是辦法。因此,到了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明英宗下令“改給兩京衙門印”, 將北京的“行在”二字去除,將南京各調令均加上“南京”二字。 自此之后,北京被確立為正式首都,成為了明朝的政治以及軍事中心。而南京被確立為“留都”,意思是“置官留守的首都”。其整套政府部門與北京中央機構相差無幾,一應俱全。可以說是“朝廷的備份”,南京也成為了明朝的經濟文化中心。 至此,明王朝的南北“兩京制”正式成立,也使得明帝國的南北兩地達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只不到了明朝中后期,兩京制的存在可以說是為后來的黨爭大開方便之門,但這已經是后話了。 小結通過以上觀點我們不難看出,實際上“兩京制”的存在是明朝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也可以說是“靖難之役”爆發之后的必然結果,朱棣在常駐北平的時候也許已經想到了后來的事情,但他別無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