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在醫院多次治療無效過后,偶遇退休老中醫指點迷津,一個小小的玉米須讓九十多歲的母親受益一生! 我母親六十七歲那年,血壓一直不穩定,忽高忽低,去醫院看過多次,心電圖、化驗等檢查都做了,大夫給開了些西藥回來就吃,吃個半月二十天,藥一停又不穩了,這個年齡的老人對血壓特別敏感,就怕出現別的并發癥,就這樣反反復復去醫院四五次,也沒見效。 就這樣拖到到了七月份,我村里來了一位從東北中醫院退休的女大夫,大夫姓劉,老家是我們村的,早年出去參加工作,這次退休回來不打算走了。脾氣挺好的,每次見人不管認不認識,都帶著笑臉打招呼。 我母親也沒有特意找她看病,只是劉大夫給鄰居看病遇到的,等鄰居病看完后,我母親像聊家常似的說起了這事,簡單的說了在醫院看病的情況,并說給的西藥片吃著也不管用“啥西藥?”劉大夫問 “我還真說不上來,我給你拿去”我母親沒有上過學,也不識字。只是告訴她這藥每天吃幾次、一次幾片即可。 母親到家拿了西藥瓶,急匆匆得趕往鄰居家,劉大夫拿著藥瓶看了看,“有花鏡嗎?字太小看不清”劉大夫問 鄰居找了副花鏡“你試下,三百度的合適不?”劉大夫戴上花鏡,舉著藥瓶拿到光線好的地方,仔細的看了起來。 “這藥只能穩血壓,并不能夠治病”劉大夫說,“那咋辦?”母親有點著急 “沒事,我給你說個偏方,老嫂子” “行呵,好治嗎” “你只要堅持,沒問題” “說吧,只要能治病” “種著棒子(玉米)里嗎?” “有,好幾畝呢,過些時候就能吃了,到時我給你掰點送過來”母親以為劉大夫要吃青棒子(嫩玉米) “不是吃,那個青棒子上面不是有胡須嗎,你等到棒子長到飽滿,用手能掐出水的時候,把胡須擼下來撿干凈泡水喝” “最好是新鮮的,用大鍋燒開水,再放玉米須,小火煮十分鐘,把玉米須撈凈,喝那水”劉大夫說得很詳細。 “燒一鍋水分幾天喝,每次一碗就行,涼了可以用熱水溫一下,最好是晚上喝。不要著急,這病得慢慢治。”不虧是大城市的大夫,說話就是中聽。 母親問“棒子授粉就二十多天,按您說的能喝幾天?到時就沒有了咋辦?” “可以取些干凈的,放在沒風的地方晾曬”劉大夫回答道 “我這藥?”母親指著西藥瓶問 “繼續吃,隔幾天減少一頓,慢慢的都減掉,不能長期吃”劉大夫答 “謝謝您了,等棒子能吃了我給您送青棒子吃,呵呵”母親像是知道喝這水管事似的,忙不迭的致謝。 “沒事,鄉里鄉親的,有事說就行嫂子”劉大夫很熱情地說 過了半月,母親便每天去地里查看,玉米粒飽滿了沒?興奮的像個小孩。沒幾天便薅回一大袋子玉米須來,回到家里放在小吃飯桌子上,仔細的挑揀干凈,剩余的找個背風的地方,拿塊塑料布鋪上,四角用磚壓住防止刮跑。 玉米須顏色又青捎帶點紫紅,還挺好看,它太輕了,一點的小風就能把它帶走,母親把留出來新鮮玉米須放在一邊待用。在大鍋里添了四五瓢水,拿著柴禾坐下慢慢的燒起來。 一會功夫水就開鍋了,掀開鍋蓋,母親拿了三小把玉米須放進鍋里,用筷子攪拌一下蓋住鍋蓋,稍微等了一會,慢慢的續上柴禾,小火又煮了十分鐘。 母親掀開鍋蓋,味道撲鼻而來“噗嗤”母親笑了 “笑啥”我問母親 “這味像濾鍋水”母親答 “估計不是很難喝”我尋思 “又不是大藥,沒那么難喝”母親舀出半碗涼上。 每隔幾日,母親便去地里采些新鮮玉米須回來,順便給劉大夫拿些新鮮青棒子送去。 這時的天氣慢慢變涼,按照劉大夫說的最好晚飯后喝,這樣有利治療效果,母親是十分謹慎的人,每次晚飯后喝一碗。 以后的每日晚上,母親便按時“吃藥”就這樣過了半個多月,地里的玉米須漸漸老的沒法用了,母親竟第一次血壓穩了下來,比藥還管用?母親暗自尋思。 西藥量慢慢的在減,母親每日照喝不誤,母親前十幾天沒啥感覺,后來總覺得肚子像拔氣似的,肚子里總是暖暖的。 堅持倆月有余,期間一次也沒有去過醫院,只是在附近拿了一次西藥,說明母親的血壓已經穩住了。 曬好的玉米須母親用方便袋小心翼翼的保存好,依舊堅持喝到春節,把剩余的玉米須全喝凈了,才徹底的脫離了藥罐子~呵呵! 如今母親九十多了,身體無大礙,這些年腸胃鬧過幾次毛病,血壓從來沒有大的浮動,一直挺穩的。 這是發生事我身邊的真實事情,令人真的難以置信,小小的玉米須竟然起了這么大的作用! 都說偏方治大病,這算不算偏方?我也不知道!后來網絡發達之后,我曾在網上搜過玉米須的作用,其作用還真不少,鑒于發文機制不便多寫,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網上搜尋一下 一般人群都可以用玉米須泡水喝,尤其適合血壓、血脂方面的患者。玉米須泡水喝基本上沒有副作用,也沒有太多的不適合人群,但要注意用量的問題,干玉米須,每次用3-5克就可以了,新鮮的玉米須可以適當的多一點。 呵呵!躺賺了,好處還真不少!在此謹謝您的閱讀,祝中老年朋友們吃嘛嘛香,身體倍棒!有什么好的偏方和建議不要保留,請寫在評論區與大家共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