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圖書館新館建成,從舊館搬到新館,搬遷預算費用為300萬英鎊。 一個管理員聽說后,向館長保證說:如果把這事包給我,只要給我150萬英鎊就可以了,并且保證在規定時間內把全部圖書按要求搬運完畢。 館長說:如果你能按規定要求搬完圖書,按你所說,給你150萬英鎊,搬遷剩下的費用全部給你個人。 第二天,這位管理員打出了這樣一個廣告:自即日起,凡在大英圖書館借閱圖書一律免費,但一定要在規定時間內到新館送還。 廣告打出后,讀者借閱踴躍,在規定時間內,舊館內90%以上的圖書就移到了新館,剩下的圖書用車搬完,整個費用還沒用去10萬英鎊!剩下的錢進入了這個管理員的口袋。 這是一個把大型的、復雜的項目拆解為簡單問題的案例,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思維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可是,從發現問題到有思路,再到落地去行動,其方法和步驟是怎樣的呢? 日本功能方法研究所所長橫田尚哉撰寫了《拆解一切問題》這本書,提供了一套簡單、實用的拆解問題的結構框架,告訴我們如何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01 思考能力將人區分會解決問題的人和不會解決問題的人所有問題都可以被拆解成疑問和難題兩個方面,一個難題,可以對應多個可選擇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只有優劣之分,沒有對錯之別。 解決問題就是尋求更好的方案的過程。像大英圖書館搬遷的案例,可以采用通常的從舊館搬到新館的方式,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而那位管理員提出的方案顯然更優,他不拘泥于傳統的做法,而是靈活運用時間、人和環境的差異,獲得了截然不同的成效。 由此可見,會解決問題的人和不會解決問題的人最大的差異在于視角。會解決問題的人會弄清楚眼前的問題到底屬于難題還是疑問,而不會解決問題的人只停留在疑問的層面上,他們想要尋找正確答案,而不是解決方案。 圍棋高手都特別看重爭取“先手”,是指弈者為奪取勝利,必須在戰斗中取得主動,每下一子,使對方必應。有時為了爭取先手,甚至不惜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棋經》中說:“寧輸數子,勿失一先。” 這就是會解決問題的人的思維方式,而不會解決問題的人就是那些見招拆招,讓自己陷在被動局面中的人。 《拆解一切問題》中介紹了ISSUE五步高效流程,讓我們成為一個會解決問題的人: I:Identification認識問題的階段,察覺問題出現的征兆。 S:Specification聚焦需要改進之處的階段,鎖定問題改善之處。 S:Selection選擇最佳解決對策階段,篩選解題路徑。 U:Utilization應用所選對策的階段,解決方案的適用性。 E:Evaluation確認問題是否真正得到解決的階段,積極評估改進效果。 如果我們學會將解決問題的過程拆解為以上五個步驟,那么我們的思考能力會得以提升,并成長為一個會解決問題的人。 02 拆解能力讓大腦實現構想的裂變與分化大腦的功能是非常強大的,它會對各種刺激產生反應的功能,并且引發一連串的刺激—反應—再刺激—再反應,大腦會根據這個連鎖反應進行思考,并生成新的構思。 構思的本質就是經過由各種不同的小的誘因,引發反應的過程。因此給大腦一場良性刺激,大腦就會還給我們驚喜。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揮團隊成員的潛能對產生新的構思至關重要,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能夠提出多元化的解決方案。 《拆解一切問題》中介紹了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兩種方法: 1.頭腦風暴法 頭腦風暴法是由美國BBDO廣告公司的奧斯本提出的,這個方法產生的場景是:價值工程工作小組人員在融洽和不受任何限制的氛圍中開會討論如何解決問題,他們打破常規,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充分發表看法。 頭腦風暴原本是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錯亂狀態,因此,奧斯本提出了這種方法的兩項基本原則是:把判斷拋到腦后和追求數量。 頭腦風暴法不應該拘泥于質量,而應該在數量上取勝,無論是毫無根據的猜想,還是毫無條理的胡思亂想,即使是開玩笑的或是難以理解的提案,都要接受。 就是為了提出足夠多的想法,然后讓數量產生質量。這種方法保證了群體決策的創造性,可以提高決策質量。 2.六頂思考帽 六頂思考帽法是指團隊全體成員同時帶上相同顏色的帽子,互相交流構想并整合構想的方法。 六頂思考帽思考法是由“創新思維學之父”愛德華·德·博諾博士開發的一種思維思維訓練方法,是一個全面思考問題的模式。 團隊成員自主選擇帽子的顏色。藍色帽子代表的是縱觀全局的整體性思考;白色帽子代表關于信息和事實的思考;紅色帽子代表的是由感情或心情引發的思考;黑色帽子代表的是僅僅停留在悲觀立場上的思考;黃色帽子代表的是樂觀者的思維方式;綠色帽子代表創新性思維方式。 在這種方法中,人們可以進行多維度的平行思考,也可以有意識的脫離整體進行獨立的思考。用六頂思考帽思考法會使混亂的思考變得清晰,是團體中無異議的爭論變成集思廣益的探討,使每個人都變得富有創造性。 03 循環錘煉,找到付出和收獲之間的差距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解決問題,僅僅將思維方法作為知識牢記在心是不夠的,一定要將這些方法付諸實踐,并且還要反復錘煉,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解決問題的大部分時間都應該花在“循環錘煉”中,越是新穎的方案,錯誤與不足就越多,只有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難以再發現缺點和謬誤,無論展示給誰看都難以再被指責和批評,我們才真正達到了“錘煉”的目的。 作者在書中用了“揉搓蕎麥面團”來形容反復錘煉的重要性。作者在一家蕎麥面館里吃到了口感特別精純的蕎麥面,于是作者向店長打聽為什么這里的蕎麥面這么好吃。 店長說,這種蕎麥面團在制作過程中經歷了大約365次的揉搓,手工揉搓的時間越長越有利于形成面筋網絡,提高面團的粘性,為蕎麥面的良好口感提供了條件和保障。 所以作者將反復錘煉創意比作揉搓蕎麥面團的過程。剛剛構思出來的創意總是漏洞百出,然后經過反復推敲與確認之后,最終將會成為完美的解決方案。 寫在最后:學會解決身邊的問題,就個人而言,直接作用是能夠提升個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間接作用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快樂,能夠體會到達成目標的成就感。 作者在書中說,像尋找未來的戀人那樣,去快樂的解決問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