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物聯網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是什么,但說智能家居大部分人家里都有,像掃地機器人、電飯煲、空調、冰箱等等,而且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APP需要下載并連接,而理想的物聯網就是把這些智能家居通過一個大腦一樣的智能網絡連接起來。 物聯網在維基百科上的解釋是:一種計算設備、機械、數字機器相互關系的系統,具備通用唯一識別碼,并具有通過網絡傳輸數據的能力,無需人與人、或是人與設備的交互。簡單點說,就是在一個智能系統里,所有的智能家居可以自動調節,不再需要人一個個把它們連接起來。 為什么說是“理想”呢,在1980年代初卡耐基-梅隆大學,幾個大學生把宿舍門口的可樂售賣機連上網,就可以在網絡上檢查庫存來確認可供應的數量,這就是物聯網的雛形。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書中才首次提及物聯網概念,十年后的2005年舉辦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IT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報告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2008年第一屆國際物聯網大會在瑞士蘇黎世舉行,也正是這一年,物聯網設備數量首次超過了地球上人口的數量。 但是大噪一時的“物聯網”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里并沒有像當初人們設想的一樣澎湃發展,而是陷入瓶頸,一個是技術上的瓶頸,網絡承載不了物聯網所需龐大的數據運輸量;一個是生態碎片化,也是最大的瓶頸,現在是有多少物聯網企業就有多少個生態,每個廠商都有自己的APP,互相之間并不互通。 一個消費者想獨自打造智能家居,將因為智能門鎖、燈、空調、熱水器分別屬于不同廠商,不同APP控制,別說智能互通,打開功能都得翻找手機里上百個APP才能操作。久而久之手機下載的APP多得占內存空間,而這些APP不僅不常用還很難用,但又不能刪除,如鯁在喉。 2019年華為正式發布自有操作系統鴻蒙,手機操作系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手機作為“1”連接后面的“8+N”生態布局,華為鴻蒙系統的出現,讓個人擁有全屋智能成為可能,因為它就是為華為“萬物互聯”戰略打造的系統平臺。鴻蒙一直被誤會是手機操作系統,現在依然有很多聲音說它是安卓和iOS的替代品。以后別再誤以為“鴻蒙”HarmonyOS只是個手機操作系統了,它想打造的是一個生態鏈。 鴻蒙系統作為一個生態鏈,全方位包圍著我們的生活,其中就包含了智能家居、運動健康、移動辦公、智慧出行和影音娛樂,通過分布式技術將手機和華為其他智能產品連接在一起,再延伸到泛物聯網設備,從而打造一個圍繞著人并向外輻射的鴻蒙生態系統。這就是前面所說的“生態碎片化”的最佳解決方案,把家里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都加入鴻蒙生態,免去了生態壁壘和APP所占手機內存空間的浪費。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鴻蒙生態里已經可以實現指紋解鎖一開門,客廳里所有智能電器都打開來歡迎我們回家,因為智能鎖可以感應到我們的信息,通過分布式技術通知了客廳的系列智能家居; 還有戴著華為手表運動,或在搭載鴻蒙系統的跑步機上運動,除了常規監測外,還能感應我們的實時體溫,并且通過分布式技術通知給智能空調來調節溫度,不再需要人的直接參與,多設備之間可以直接通過鴻蒙系統來解決了,真正的智能家居,往往不用動手也不動口。 我們也可以設想當鴻蒙系統真的成為家里的智慧大腦,輔導小孩作業臺燈可以完成,洗衣機洗完衣服可以自己晾起來,出差在外用手機調控家里所有智能家電可以完成一切家務活,甚至是照顧家庭成員(老人小孩和寵物)。把人徹底地從家務活里解放出來,這樣想想是不是有點美?但我相信鴻蒙一定可以實現的。 所以鴻蒙系統根本不是簡單的手機操作系統,但可以認為華為手機是個巨大的“遙控器”,通過鴻蒙分布式技術把生態鏈上所有的支持鴻蒙系統的產品連接起來。目前有上億的華為手機支持更新鴻蒙系統,所以接下來這些華為手機用戶們可以在系統推送更新鴻蒙系統時體驗什么叫“智能化”生活,什么叫鴻蒙生態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