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不值一分文,路邊白白送與君●●●● 那天,一個患者感嘆道:“現在的中醫院有名無實,里面有幾個中醫也是些'二把刀’。”我查了一下“二把刀”,意思是“知識不足,技術不高”。不能說所有的中醫院里的中醫都是這個樣子,但是,確實有一些中醫大夫是“二把刀”。 科班出身的中醫大夫淪落為“二把刀”,這種局面讓那些“傳道授業解惑”者太沒有臉面。其實,作為大夫都想通過臨床慢慢成為一名名醫,誰也不愿意背這個“二”名。可是,沒辦法啊,大學里學了五六年就這個水平啊。 《三字經》上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是五代后周人,在他的培養教育下,五個兒子都成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這說明,兒子他爹行啊!只要有好的老師就能教出好的學生。不是學生不行,是老師不行。老師為什么不行?“教不嚴,師之惰”啊!看著是在教育,但不嚴格要求,這不就是做老師的懶惰嗎?嚴重點說這叫誤人子弟。如果管教育的重視,抓得嚴,知道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清清楚楚,就不愁不出人才,嚴格的教育才是通往成才的必由之路。老師沒有給學生鋪就成才之路,畢業到了社會上就少不了“二把刀”式的學生。 最近看了郝萬山教授的一個長視頻講座,郝萬山教授說連中醫院校老師都迷糊五行理論。老師都已經在教學生了,自己還不懂,如果還在講臺上講,那不是在愚弄更不懂的學生嗎?教師都這個水準,還敢指望學生畢業后能看病? 《傷寒論》是一部中醫經典,是學中醫者必讀書籍之一,也是國家考試的參考書之一。《傷寒論》六證辯證明晰,理法中規中矩,方藥配合嚴謹。不學《傷寒論》、《金匱要略》想成為一名好中醫幾乎是零。 學了《傷寒論》、《金匱要略》,什么病都能治。如果懷疑,那是你沒有學透徹。陳修園論《傷寒論》云:“是書雖論傷寒而百病皆在其中,內而臟腑,外而形身,以及邪氣之生始,經輸之會通,神機之出入,陰陽之變易,六氣之循環,五運之生制,上下之交合,水火之相濟,寒熱虛實,溫清補瀉,無不悉備。且疾病千端,治法萬變,統于六經之中,即吾道'一以貫之’之義……” 療效怎么樣?清代徐靈胎謂說:“其治病,無不精切周到,無一毫游移差錯之處,實能洞見本源,審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應,真乃醫方之祖也。” 《傷寒論》是中醫臨床學術的根本,中醫療效的源頭。北宋林億在《校定備急千金要方后序》說:“臣嘗讀唐令,見其制:為醫者皆習張仲景《傷寒》、陳延之《小品》。”北宋王溥撰在《唐會要·醫術·卷八十二》一書中記載:“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制:自今以后,有以醫術入仕者……各試醫經方術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二道、《素問》十道、張仲景《傷寒論》十道。” 林億的意思就是,凡是準備學醫的人,都要學習《傷寒論》。王溥撰說的更徹底,官方頒布法令,想通過醫術入仕的人,要通過中醫經典的考試。其中包括《黃帝內經》和《傷寒論》。 清朝吳謙主持編撰的《醫宗金鑒》中指出:“《傷寒論》、《金匱要略雜病論》,誠醫宗之正派,啟萬世之法程,實醫門之圣書也。”非深入研究歷朝歷代中醫發展的脈絡,不會有此定見。“萬世之法程”,不管發展到什么時代,這兩部經典永遠是必讀必學的圣書。 古人看得如此清楚,視為珍寶,而我們卻不珍惜。 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傷寒論》、《金匱要略》就是學中醫、學好中醫的“綱”。 據悉,目前各大醫學院校的課程中,《傷寒論》的教學所占甚少,而且還是選修課,從而導致學生在畢業后對這兩部經典書籍還是一點不理解,更不用說六經辯治了。甚至某些人還認為經典書籍過于陳舊,古代的方子并不能有效的治療現代的疾病。簡直是數典忘祖,一派胡言。 很多有成就的老中醫都是《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精通者,遠的不說,曹穎甫知道吧,胡希恕、劉渡舟知道吧,他們的醫術之所以能夠名揚華夏,就是得益于對中醫經典的嫻熟。如果他們對仲景的著作沒有爛熟于心,絕對不會有令人嘆服的成就。 目前的教學方法只能說僅僅是理論層面,屬于啟蒙,偏偏是這個理論與啟蒙都沒有做好。學中醫的正確路子必須有師承,沒有師承都是紙上談兵。 對經典書籍基本功就是背誦,只有背誦才能刻在腦子里。央視詩詞大賽節目那些詩詞高手,哪一個腦子里不是裝著幾百幾千首詩?如果沒有平時的背誦,誰敢站在央視的舞臺上參賽? 山東中醫藥大學李克紹教授對《傷寒論》研究頗深,生前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考核學生背誦時,他低著頭聽,只要學生一卡殼,他馬上叫你另背,不背誦到滾瓜亂熟是不會放過你的。 河南中醫藥大學有個80后畢業生叫臧云彩,不了解他的自己上網查。他是國醫大師張磊和李可的弟子,才40剛出頭,是一位年輕的“名老中醫”,沒有畢業時每天就有30多人找他看病,畢業后進入醫院每天限號110人,還有很多人看不上。 他是本科學歷,每天有20多位研究生學歷的學生隨他看診,他的徒弟已經桃李滿園,很多學生每日看診至少50人,有的上百人。 他看病基本上都是用經方,療效之好有口皆碑。河南省中醫藥管理局都給予通報表揚。 他為什么這么厲害?是張仲景教他這么厲害。《傷寒論》、《金匱要略》他能全部背上來,《湯頭歌訣集成》上面1400多首方歌爛熟于心。 不學易不可以為醫。他對《周易》和中醫四大經典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造詣。現在在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周易》和《傷寒論》課程。 患者往他診桌面前一坐,他邊把脈,邊問診,治病的條文和方劑就從腦海里蹦了出來,單一病癥單一條文,有兼證則有兼證條文,條文和方劑如排兵布陣,唾手可得。正是因為他腦子里貯藏的東西多,才使他臨床能夠駕輕就熟游刃有余。 因為熟背經典給他帶來的好處,所以,他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必須熟背經典。熟背之前,不準看各種注解,也不接受學生的提問。他的學生有的連厚厚的《黃帝內經》都能背誦。不要問《黃帝內經》有多少字,用手摸摸書的厚度就知道了。 所以,要當他的徒弟,首先要把這兩部經典背上來,跨過了這道坎,就有可能成為他的徒弟,就很可能將來成為一名大醫。 能背上經典就能成為好醫生嗎?不一定。但是,如果不背,就一定不會成為大醫。這是必須打下的基礎。然后要師承,要拜師。 關于《傷寒論》,從東漢至今1800年來,《傷寒論》類著作書目截止1999年已達1604種之多。如果不是非常重要,那么多學者寫這么多研究書籍干嘛? 臧云彩要求學生在背誦過程中,不得看任何注解《傷寒論》。為什么?因為你把原文背下來了,那就等于刻在腦子里了,這叫先入為主。如果看注解本,就容易受到干擾,而莫衷一是。 背,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怎么辦?過去的私塾教孩子背《三字經》《名賢集》,孩子也不懂啊,你家里的小娃娃背“曲頸向天歌”,他知道是什么意思嗎?可是,兒時所背熟的東西,那是一生的精神財富,受益無窮。一個引經據典的演講,和一個照著草稿都念不成句的你喜歡哪個? 只要背熟了,你就慢慢會明白意思。管子說:“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誠之極也。”或許某一時刻,或者睡夢中,你所絞盡腦汁不得其解的問題忽然就有了答案。 臧云彩的學生背熟之后,有人買了一本宋代的醫學著作,看著看著興奮了,看著看著跳起來了,因為書上寫的和他腦子里裝的東西有似曾相識之處。不由自主地驚嘆:原來如此! 曾經有位老中醫說,你要是把《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吃透了,再讀其它的醫學書籍,簡直太容易了,很多東西都是這些經典的詮釋和發揮,這就叫萬變不離其宗。這就好比學書法,只要把正書寫得跟印版印的一樣,再學寫草書就容易了。奠基是極其重要的,中醫四大經典學好了,就不愁建造不出屬于自己的一座輝煌大廈來。 現在,應該明白了吧,這就是學中醫,成為中醫,成為名醫的路徑,也是捷徑。想想看,大學里有多少老師能背誦《傷寒論》的?有多少能背誦《金匱要略》的?背不上來,能理解透嗎?如果理解不透,教給學生的會是真經嗎?如果老師連這兩本經典都沒有背誦,沒有研究透,就不配做中醫藥大學的教師。學生拿了畢業證,《傷寒論》條文都背不出來,當了醫生也不會看病。當了醫生,然后又不學習了,就永遠是個“二把刀”。所以,很多學生自知大學幾年,學業基本荒廢,畢業了只好到藥店賣藥。我有個朋友就是中醫藥大學畢業的,干建筑包工頭去了。 中醫藥大學不學《傷寒論》、《金匱要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就等于浪費時光。陳修園、徐靈胎這樣的古代大醫都知道經典的重要性,難道我們比他們聰明嗎? 臧云彩曾說過:“中醫是可以大規模復制的,只要中醫的教育符合中醫自身的成長規律,就是可以在短期內大規模地復制。我的很多學生都是20多歲開始每次門診就有幾十人次的門診量,有的甚至一天上百人次的門診量,并且都是純中醫思維針藥并用,這也說明了只要我們遵循中醫自身的規律,是可以很年輕就成為很好的中醫的。不要自卑,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有足夠的魅力讓我們自信,只要遵循自身的規律。” 網上有個數據,全國現在在冊的中醫約50萬,而西醫是200萬。按說從改革開放之后,全國那么多中醫藥院校(后來升格為大學),至少有幾百萬畢業生充實到各大醫院或去民間開診所了吧?除了這50萬,其他畢業的學生干什么去了? 據《遼寧日報》報道,世界健康產業協會主席陳學忠說全國會號脈的中醫不足3萬人。中醫不會好脈,基本上就不會看病。40多萬不會好脈的中醫,就靠問診嗎?沒有四診,那不是在大約摸嗎?這樣如果能看好病,就是奇跡。 陳主席說的會把脈是指這些中醫把手放在患者手脖子上的寸關尺部位,經過幾十秒之后,能夠基本判斷出虛實,大概知道是什么病癥,然后再結合其它三診,就可以辨證論治。 那些不會把脈的,手雖然也會放在患者的手脖子那個地方,大多數不過是在患者面前裝樣子而已。盲人摸象還能知道象腿粗細,他們或許連摸象都不會。所以,指望他們能治好病,那真得靠運氣。這就是老百姓抱怨找不到好中醫的重要原因。 真正的中醫,腦子里全是中醫思維,從診病到處方一以貫之。為什么很多所謂中醫變成了西醫的附庸?有說是中醫不賺錢,那是你不會看病。如果你會看病,一天100個病號,每人掛號10元掛號費就是1000元;如果50元就是5000元。而且,開的方子都是小方,經方在藥味上都是小方,既能治好病,患者還少花錢。 所以,不要埋怨中醫不賺錢,是因為你無能。 所以,有很多中醫大夫腦子里一片西醫思維,而被西醫的病名所裹挾,一說西醫的病名就抓瞎了。話說回來,不抓瞎也不行啊,四診不通啊。 坐在中醫的診室里,看著是個中醫,又沒有技術。患者把癥狀說完了,你還要從電腦上扒拉藥方,看著好像科學現代化了,實際上腦子里一片空白,如果停電了,電腦上不了網怎么辦?這和很多人質問,醫院要是停電了,不能做各種機器檢查了,醫生還會看病嗎,性質是一樣的。 中醫開方的章法是什么?是君臣佐使。是能用三味藥物解決的不開五味的,經方就是這樣的。“藥過十三醫生不沾”,經常開大方的大夫,一定水平有限,會被嘲諷為賣藥的。網上看到一個圖片,是治療膽息肉的湯方,共40多味藥。還曾經看到一張處方上寫了70多味藥。這樣的方子能治好病?不吃出病來就是萬幸。賣藥也沒這么賣法的。 因此,患者看不好病,他們就會出去說某某某看病不行,說的人多了,就證明你確實不行。而更大的負效應是,像你這樣不行的人多了,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就會影響到整個中醫的診療水平。于是,很多人就會抱怨找不到好中醫,會不停地問哪里有好中醫? 現在中醫院的病房病歷都是中西醫結合大病歷,西醫的一套,再加上中醫的望聞問切,最后是中西醫診斷。有一次,漢古中醫研究院姜建國先生到他們附屬醫院檢查病歷,病號是淋巴細胞增多型白血病,屬血癌的一種,他主要看中醫辨證這部分。這個病人按中醫辨證屬于濕熱,病歷上的病機分析寫的是“濕熱內蘊故生淋巴細胞”,當時他就把寫病歷的大夫叫了過來:“你給我說說看,濕熱內蘊怎么生的淋巴細胞?你身上的淋巴細胞都是濕熱內蘊生出來的嗎?這個病人多虧是濕熱內蘊,他要是氣血兩虛,你是不是也說氣血兩虛故生淋巴細胞?”所以說中西醫結合不僅帶來很多困惑,并且鬧出很多笑話,這個問題很嚴重。 中醫就是中醫,診病要用中醫的診斷法,說話也要用中醫術語,你再加上一些西醫名稱那不成了“四不像”了嗎?這不是花生油炸花生米,自己糟蹋自己嗎? 還有一些人,把自己這個中醫大夫不行,歸咎于中藥不行,說現在的中藥是種植的沒勁。我覺得這是在給自己無能找借口。誠然,張仲景時代或許沒有化肥農藥和大棚,也不大可能會造假,草藥是野生的,力道要純正一些。但這也不是保證療效的全部。 筆者覺得除了造假,種植的中草藥和野生的沒有絕對的差別,大不了在量上適當做一調整,比如黨參、丹參、黃芪之類的。其實,也未必。王清任生活在清朝,那時的黃芪應該也是藥農上山刨的吧。他的補陽還五湯用黃芪4兩(120克),現在有的中醫大夫用種植的黃芪也是用這個量效果也是很好啊。四神煎也是。 你說現在藥藥力不行,麻黃還是那個麻黃,敢說效果不行了嗎?大黃也是種植的,過去吃了瀉火拉肚子,現在吃了也是瀉火拉肚子,怎么能說不行了?這就好比雞蛋,現在再喂什么飼料什么藥物,下出來的還是那個形狀。超市有土雞蛋有不土雞蛋,說土雞蛋營養大,我就不信,要是說標上個“土”字能多忽悠錢我是相信的。有一次在煙臺一家大超市,有一個老人掂著普通雞蛋說,他找人檢測了,土雞蛋和普通雞蛋營養沒有差別。 黃連、黃芩也是種植的,白芍、當歸也是種植的,效果跟野生的有很大差別嗎?我看未必。 主要在方劑的配伍,配伍不得當,給你野山參也不一定有效。配伍好了種植的黨參也能治好病。 去年新冠疫情病厲害吧,最后還不是被中藥消滅了嘛。那個由民間中醫葛又文先生擬出的清肺排毒湯,可謂家喻戶曉,老少皆知。中國人知道,外國人也知道。它既能預防又能治療,而被國家衛生部門大力推薦。這個方子,再一次證實,古方可以治今病,合方可以治大病,經方就是金方,千年有效,萬古流芳。這個方子是由仲景五六個經方裁剪出來的一個合方,火力集中,靶點明確,用上了直中要害。 這個方子共有21味藥,大多數都是種植的草藥,不是一樣的療效好得不得了嗎?所以,不要再抱怨藥不行了,確實是自己水平不行。 開始看到這個方子沒有太在意,后來隨著媒體的不斷宣傳,和大規模應用,以為是多位中醫專家集思廣益出來的,后來才知道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民間中醫,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中醫在民間的說法,愈覺得真實不虛。 通過這個方子凸顯出的滅疫威力,再一次證明“高手在民間”的說法是顛撲不破的。有些民間中醫那才是真正的中醫,不是廟堂醫,勝過廟堂醫。中醫的根在民間。 通過中醫藥在這次抗擊疫情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國家進一步加大了發展中醫藥的力度和決心,這是民心所向,也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作為中醫藥教學部門,應該對過去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并加以提高,不能讓那些已被千百年來反復證實的本真的東西束之高閣。否則,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百姓,中辜負了國家對中醫教育的期望。 |
|